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 tudinal Ligament,OPLL)多发于50~60岁的人群,发病率占颈椎疾患的0.2%~4%,因为本病在日本人中高发故又叫“日本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以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化灶形成为特点,目前已成为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患者由于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程度和时间的不同可以表现为轻度到重度的神经受损症状也可无神经症状。虽然当存在严重神经受损临床症状时需要手术治疗已成共识,但哪一种手术方式最为安全有效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效果,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颈椎MRIT2脊髓高信号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1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因OPLL行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0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前路手术15例,后路手术15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判定评分标准(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并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疗效根据改善率分为四级,优:改善率为75%以上,良:改善率为50%~74%,可:改善率为25%~49%,差:改善率在25%以下。统计患者术前、术后l周和随访末期的JOA评分,分别计算其术后改善率,统计手术并发症,分析并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疗效;再根据术前颈椎MRI有无T2高信号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后改善率有无差异,进而判断术前颈椎MRIT2脊髓高信号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前路手术组术前JOA评分平均为9.80±1.08分,术后随访时平均为15.67±0.90分;后路手术组术前JOA评分平均为9.07±1.28分,术后随访时平均为15.00±1.41分;两组病例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81.68±11.10)%,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为(75.75±16.82)%,颈前路手术并不优于颈后路手术,无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颈椎MRIT2脊髓高信号组的平均改善率为(70.22±13.37)%,无颈椎MRIT2脊髓高信号组的平均改善率为(85.96±11.54)%,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路手术并发症共3例,前路术中并发脑脊液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内固定物松动1例;后路手术并发症共3例,后路出现轴性症状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血肿形成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结论: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两种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2.远期随访颈前路手术改善率与颈后路手术无差异;3.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精细的术中操作和完善的术后护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4.术前无MRIT2脊髓高信号者术后改善率优于有MRIT2脊髓高信号者,脊髓信号改变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