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大连市某区小学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vssa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和难点。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由于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各种外部条件的制约,这门课程在实施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研究选取辽宁省大连市某区部分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挖掘出该课程的实施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为该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题提出的因为和背景,并对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找到本研究的出发点,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等相关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内涵,以及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实施过程。   第二部分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与态度;课程的实施与效果;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大连市部分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目标模糊化;课程内容相对窄化;课程资源单纯化;课程实施表面化。   第三部分针对调查结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五点建议:提高教师理论认识水平,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建立长效、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多渠道拓宽课程资源;建立健全课程实施保障制度;充分获取社会的大力支持。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深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趋势。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比传统教学手段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起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
期刊
社交需求是马斯洛归纳的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且是较高级的一种需求。社会交往是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途径,这四种需求的满足也会进一步推动个
随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兴起,人类的长处和积极心理能力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作为积极心理状态投入的研究顺应了这种积极心理学的潮流。从以往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