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关注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以英国作家托马斯·亨利·西利的《瓷塔:九个中国故事》为主要论述对象,研究英国作家对中国题材的利用和改写。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启,中国逐渐成为了英国觊觎的对象,英国两个访华使团的失败以及成员充满恶评的著作影响了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随之而来的鸦片战争则让中国成为更多作家的关注对象,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也由此发生转变,《瓷塔:九个中国故事》即是代表。作品收录了九个独立的中国故事,分别以诗歌和小说文体呈现,涉及中国茶叶、瓷器、皇帝、刑法、婚姻和节日等多种题材,涵括了清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部作品的中国书写与19世纪中期英国报刊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作品中的几个故事曾在英国杂志《本特利杂集》上刊载,与其同时代书写中国的报刊文学作品一起构建了转折时期的中国叙事和中国形象。分析这些作品可以发现,19世纪中叶英国作家对中国风俗文化的偏好,他们不仅关注清朝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关注西译的中国古典文学;塑造的人物表现为扁平化的形象,但对中国女性的命运表现出一定的关照;并且依托文学报刊这一媒介,创作了大量以中国为题材的故事,促进了中国书写在英国文学中的转变。
论文第一章介绍《瓷塔:九个中国故事》及其成书的时代背景,勾勒西利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作品的流传轨迹,解析维多利亚时代报刊文学中的“中国热”;第二章追溯《瓷塔:九个中国故事》的题材来源,解析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的借鉴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承袭;第三章从形象学角度分析作品呈现的不同人物形象,并根据作品主题阐释作家对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关注;最后,总结《瓷塔:九个中国故事》的流传和影响,并对19世纪中期英国报刊中刊载的书写中国的作品进行解读,探讨英国作家书写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论文第一章介绍《瓷塔:九个中国故事》及其成书的时代背景,勾勒西利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作品的流传轨迹,解析维多利亚时代报刊文学中的“中国热”;第二章追溯《瓷塔:九个中国故事》的题材来源,解析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的借鉴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承袭;第三章从形象学角度分析作品呈现的不同人物形象,并根据作品主题阐释作家对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关注;最后,总结《瓷塔:九个中国故事》的流传和影响,并对19世纪中期英国报刊中刊载的书写中国的作品进行解读,探讨英国作家书写中国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