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以《瓷塔:九个中国故事》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zs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关注19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以英国作家托马斯·亨利·西利的《瓷塔:九个中国故事》为主要论述对象,研究英国作家对中国题材的利用和改写。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开启,中国逐渐成为了英国觊觎的对象,英国两个访华使团的失败以及成员充满恶评的著作影响了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随之而来的鸦片战争则让中国成为更多作家的关注对象,英国文学的中国书写也由此发生转变,《瓷塔:九个中国故事》即是代表。作品收录了九个独立的中国故事,分别以诗歌和小说文体呈现,涉及中国茶叶、瓷器、皇帝、刑法、婚姻和节日等多种题材,涵括了清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部作品的中国书写与19世纪中期英国报刊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作品中的几个故事曾在英国杂志《本特利杂集》上刊载,与其同时代书写中国的报刊文学作品一起构建了转折时期的中国叙事和中国形象。分析这些作品可以发现,19世纪中叶英国作家对中国风俗文化的偏好,他们不仅关注清朝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关注西译的中国古典文学;塑造的人物表现为扁平化的形象,但对中国女性的命运表现出一定的关照;并且依托文学报刊这一媒介,创作了大量以中国为题材的故事,促进了中国书写在英国文学中的转变。
  论文第一章介绍《瓷塔:九个中国故事》及其成书的时代背景,勾勒西利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作品的流传轨迹,解析维多利亚时代报刊文学中的“中国热”;第二章追溯《瓷塔:九个中国故事》的题材来源,解析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的借鉴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承袭;第三章从形象学角度分析作品呈现的不同人物形象,并根据作品主题阐释作家对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关注;最后,总结《瓷塔:九个中国故事》的流传和影响,并对19世纪中期英国报刊中刊载的书写中国的作品进行解读,探讨英国作家书写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对“想怎么X就怎么X”结构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对该结构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然后从篇章的角度探讨了该结构在语篇中分布的规律,最后我们对该结构的三种变化形式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该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前人关于该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  第二章为“想怎么X就怎么X”结构的句法分析。分析了结构中的定项“想”、“就”和“怎么”的性质,并
学位
在1980年代复出文坛的汪曾祺,热衷于对民间日常生活的书写,他小说中独特的回忆性笔触和对生活世界风俗画式的呈现,使他成为八十年代文学场域中颇为独特的存在。在他远离政治意识形态的书写中,实则包孕着对于民众生活世界的体认,也蕴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意涵。本文试图将汪曾祺的创作放入时代历史的脉络中,通过爬梳历史和文本细读,深入探讨汪曾祺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审美风格和思想意涵得以生成的过程,厘清中国现代文学和当
学位
随着乌克兰经济的不断进步,学习汉语的乌克兰人也越来越多,近些年汉语的普及力度相比之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乌克兰汉语教师教学水平还远远跟不上汉语的传播速度。汉语的教育教学仍然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例如,汉语中的补语就是乌克兰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知识点,其中趋向补语因其特有的语法结构困扰着乌克兰的汉语教师。  笔者在自身所掌握的趋向补语理论的基础水平之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结论,采用实际案例分析。本文主要研
新诗自五四诞生以来,在呼吸现代生活气息、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同时,也一直发扬着传统的艺术精神。桐城诗人陈先发作为当代诗坛的佼佼者,善于将禅理禅趣融入诗歌以拓宽诗境,在化用古典文化资源、赓续汉诗传统的同时,着力书写现代人的焦虑、困境,从而为当代新诗贡献了一批风格独具的优异文本。  本论文绪论部分着重对陈先发诗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正文第一章从文明的视野出发,对陈先发的诗思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家乡桐城派文
学位
“间”和“之间”是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都需要后置于“X”形成“X+间”和“X+之间”的结构才能进入到句子中。“X+间”和“X+之间”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多情况下可以换用,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这两个结构都没有被淘汰的迹象,所以我们认为两个结构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差异,从而使得两个结构都有存在的必然价值。本篇论文将从形式、意义、历史演化、表达功用和特殊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对“X+间”和“X+之间”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