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本义是指有着独立的人格精神和自由的批判意识,尊崇平等、自由理念的现代知识分子。它作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在五四时代随着自由主义思潮的引入正式进入中国,一经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结合,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概念。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被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小资产阶级边缘知识分子,如朱自清;二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庚款留洋精英知识分子群;三是新儒学道德个人主义者,如梁漱溟。
在中国1927年至1949年的二十多年间,朱自清、创造社等小资产阶级边缘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胡适、丁文江等精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战争刺激下纷纷做出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的历史选择,或通过加入政党直接参政议政的方式,或通过制订政治文献的方式进入政治,他们已经放弃最初的自由主义信念,转向对“左倾”或“右倾”的政治依附。究其特定时期转向的原因有:自由主义本身有着对“秩序”的内在要求;中国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有着亲缘性,共同的价值规则促使转向;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思想驱使;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二重性格,及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而具体的精英学阀意识和原罪意识,又使他们愿意充当政治权势中的领导人物。
转向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发生着身份认同危机和话语规则认同危机,内心经历着主义与时势的迷茫,并逐渐趋于边缘的游离状态。在理性与自由价值消散的现实面前,在追问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他们的焦虑和惶恐可想而知,因而总是试图在多元的时代中寻找到能解决漂泊状态的途径。对现代知识分子转型问题的研究,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些启示:第一,确立知识分子在精神和位置上的独立性;第二,明确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本真状态;第三,重建知识分子自由公共性与专业性关系,做既有德性又有知性、既是纯文化又是出世的知识分子类型,把握两者之间二维互动的关系。营建一种和谐的政治领域空间和文学领域空间,使知识分子能够在一种良性互动的氛围中穿梭。对于这一问题,在当代的学界一直颇受关注,至于怎样更为有效的去解决,还需要学界提出更具建设性、可行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