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80年代率先实行的农村体制的改革,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掀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潮。在其后近30年中,女性越来越多地加入这一潮流,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现着日益突出的性别差异。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在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66.3%,女性占33.7%。在中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似乎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女性向城市的流动,数量在逐年增加,有学者将这种新现象称为“移民的女性化”。
女性农民工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学界、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但是在对待众多进城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时,多是用偏见观点来看待此问题的,将农村女性进城后的弱势地位归咎于其自身素质。此次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是制度因素而非个人因素造成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日益突出的性别差异。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探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支性与男性的差异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影响和制约农村妇女转移决策及转移后发展的深层原因,并在已出台的关于农村女性的政策制度基础上,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切实保护进城农村妇女权益。
主要从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的占有及分配情况,分析劳动力转移中女性面临的问题。尽管流动女性群体社会参与意愿与行动更为积极,但在公共领域仍然存在较多的就业歧视、医疗及培训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而在私人领域,依然是男性决策为主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女性在家庭内部的价值不被重视。针对这些问题,从保障女性权益和保障流动女性权益两个层面进行政策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