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简称“华工”)内现存一批20世纪30年代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办学时期建设的建筑(简称“早期建筑”),随着时代变迁,其质量、功能与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如何挖掘早期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其合理保护利用是校园建设中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建筑文脉研究框架,分析和挖掘华工早期建筑文脉表征和文脉内涵,剖析早期建筑文脉传承的典型案例,为校园早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参考。1.分析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早期建筑的显性文化层面——文脉表征,总体可概括为:整体规划格局端正有序,山水相接,中轴对称、均衡布局;建筑风格中西兼容,传统复兴式、现代主义式和混合式三种风格并存;绝大多数建筑平面和空间设计运用西方现代手法,便捷、高效、实用;建筑细部装饰多具中国传统特色,红砖绿瓦,常采用创新改良式的装饰构件或传统纹样;建造过程多采用先进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建筑质量高。2.通过对建筑建造的时代背景、设计者思想及结合大量史料与建筑文脉表征进行综合分析,发掘出华南理工大学校园早期建筑丰厚的文脉内涵:多元兼容,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社会背景固化于三种建筑风格中,折射出开放包容的岭南精神;民族复兴,早期校园辟雍式规划、宫殿风格、传统装饰均体现出传统复兴的社会心理;务实创新,山水环境的有效结合、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合理运用等,反映出务实创新的岭南品质;教育为本,“救国须培济世才,最高学府岭南开”,从校园规模、校园规划、建筑风格等各方面均彰显出崇尚教育、科学救国的教育理念。3.基于校园早期建筑的文脉表征和文脉内涵分析,依据相关文脉理论,分别剖析了早期校园规划、建筑组团、建筑单体的三个文脉传承案例,对案例的有效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重点论述。并指出了校园文脉传承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了文脉传承的建议,以期建设符合时代特征、文化底蕴深厚、满足新的教育功能及环境优美的和谐校园。本文对华南理工大学早期建筑文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弘扬与发展校园建筑文化及早期建筑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