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溶栓治疗,但由于其严格的时间窗,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能够在治疗时间内接受溶栓治疗。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疗法。而相关实验研究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线栓模型是目前广泛使用研究脑卒中的动物模型。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如线栓、大鼠品系、年龄、手术方式等的的影响,模型的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变异性。其中,线栓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线栓使用酒精烧灼制备,而目前流行的线栓采用是采用多聚赖氨酸制备。Longa法(ECA途径)和Koizuma法(CCA途径)是制备模型的常用方法。以往的文章对Longa法的研究多采用的是酒精灯烧灼的线栓。有文献研究对Koizuma法的研究采用硅胶或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线栓。但未与Longa法进行比较。本实验采用目前流行的多聚赖氨酸涂覆的线栓比较Longa法和Koizuma法的不同。并且,对缺血再灌注治疗的时间窗进行了研究,为相关卒中的治疗研究的展开埋下铺垫。【方法】线栓模型的制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实验为了提高模型的成功率,采用改良的线栓。多聚赖氨酸涂覆的线栓较传统酒精灯烧灼制备的线栓,具有明显的改进,能够减少对血管的损伤,且对血管的阻塞更加完全。我们采用多聚赖氨酸涂覆的线栓制备卒中模型。将8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组分为缺血再灌注Longa组(20只);B组:缺血再灌注组Koizuma组(20只);C组:永久性脑缺血Longa组(20只);D组:永久性脑缺血Koizuma组(20只)。通过观察不同组间大鼠的模型成功率、大鼠的死亡率、TTC染色、神经功能评分,来探究采用多聚赖氨酸涂覆的线栓,Longa法和Koizuma法的不同。同时采用Longa法制备MCAo模型后,于不同的缺血时间点15min、0.5h、1h、1.5h、2h、3h予以再灌注,通过比较24h后TTC染色探究短暂性缺血再灌注治疗的时间窗。【结果】1.制备同一的缺血再灌注或永久性脑缺血模型,Longa组与 Koizuma组相比,Longa组大鼠的死亡率减少、模型成功率提高、TTC染色体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永久性脑缺血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永久性脑缺血组大鼠的死亡率增高,模型的稳定率降低(P<0.05);3.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Longa组与Koizuma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备永久性脑缺血模型,Longa组与Koizuma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组2h组与1.5h组相比,脑梗面积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组与3h组相比,TTC染色面积相差不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多聚赖氨酸制备的线栓制备缺血再灌注或永久性脑缺血模型,Longa法(ECA途径)较Koizuma法(CCA途径)模型成功率提高,大鼠的死亡率下降;2.永久性脑缺血模型较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死亡率增高,模型的稳定率降低;3.缺血再灌注随着时间的增加,脑梗面积增加,在1.5-2h的时间段内脑梗面积显著增加,>2h的缺血再灌注脑梗面积较2h的脑梗面积无明显变化;4.本实验条件下制备的模型,其缺血再灌注的治疗时间窗为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