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第一篇小说《我们即街道》之后,桑吉夫·萨霍塔发表了他的第二部小说《逃亡之年》。这是一部社会现实性小说,并且荣获了 2015年布克文学奖。它艺术般地反映了当下第三世界人民的残酷现状和处于第一世界社会底层移民们生活的艰辛。《逃亡之年》描述的是已经独立几十年的印度,贫困,歧视仍然困扰着这个国家的中下层人民。为了逃离这一险恶环境,一群印度年轻人不惜运用各种方法逃离自己的祖国,来到了他们曾经的宗主国——英国。他们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环境中艰难求生。小说穿梭于印度和英国之间,围绕四位主人公的曲折命运展开。这部小说从侧面反映了在全球化的今天,第三世界里的普遍贫穷和躁动。在世界越变越小,经济紧缩时,老旧的社会系统越来越衰退。小说同时揭示了游离于第一世界主流文化之外的移民们内心中的梦想和希望。本论文将《逃亡之年》置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框架中,主要从“他者”和身份认同角度对该小说中人物的表现行为和发展变化进行解读剖析。论文描述了作为“他者”中的“他者”——印度贱民托奇在本国和英国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他的遭遇令读者万分同情,他是这群移民中最底层的代表。其次是印度裔英国人娜琳达不堪父权制的压迫,违背了父亲和兄长的意愿逃离了她的家庭,成为第四位在英国社会中逃亡的人。最后是作为印度中产阶级代表的阿夫塔尔和兰迪普,他们在小说中的形象对“他者”一词的定义做了一个很好的阐释。论文从东方和西方两个方向分析了小说的主人公和其他非法移民劳工等在英国底层社会的所遭所遇。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前殖民地人们如今的生存现状以及英国无处不在的剥削和压迫,帮助人们看清了当下仍然存在的各种“殖民”形式以及其罪恶本质。桑吉夫·萨霍塔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存在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间的独特对话,这一切都是殖民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