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非破坏的挥发油气味分离方法,从香樟材中分离获得了有很好代表性的挥发油,对挥发油的化学结构和热解特性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开发香樟材高附加值利用技术提供新思路。论文研究了香樟材挥发油挥发原理及其模型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对解答香樟材挥发油中存在的有机物是否与木材的特殊芳香可长期散发特性相关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传统工艺如水蒸汽蒸馏和溶剂萃取法相比较,现代工艺如微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香樟材挥发油萃取率大大提高,萃取挥发油的成分较多,但萃取成本较高,操作过程复杂。论文经过对香樟材挥发油不同方法的萃取物进行高得率和高纯度分离,利用GC/MS、SPME—GC/MS、顶空GC/MS等分析手段和分离技术相结合,对萃取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所有试验条件下得到的香樟材挥发油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对照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挥发油组成和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根据结果选择性采用GC/MS分析法对不同方法萃取香樟材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经解析与计算机标准图谱对照,鉴定其化学成分组成,确定其相对含量。利用GC/MS、SPME—GC/MS、Py—GC/MS等手段分析了香樟材挥发油挥发物的有效成分,得出以下结论:
⑴通过对香樟材髓心、心材、边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挥发油的萃取,研究表明,髓心、心材的挥发油得率与纯度比边材高,树龄越大的香樟材挥发油出油率越高;香樟材根部的挥发油含量高,中部较高,顶部较低。香樟材挥发油含量根据它树龄和部位的不同而异,髓心、心材、边材三种混合萃取,挥发油的出油率比单独萃取要低。分析可知,香樟材的含油量大约为1—2%。
⑵采用五种方法萃取香樟材挥发油,即水蒸汽蒸馏法、溶剂萃取法、超声波法、微波萃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利用GC/MS、GC/FTIR等方法分析了香樟材挥发油挥发物的有效成分。不同的萃取方式,萃取的挥发油挥发物的有效成分不同。其中SFE萃取法萃取香樟材挥发油的有效成分最多,香味的纯度也最高。
⑶在香樟材挥发物热解产物中,液体产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提高,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其成分比较复杂,采用Agilent—GC/MS分析可知,这些成分中不仅存在萜类物质、脂肪族和芳香族,而且还存在单环、多环及取代芳香基,采用SPME—GC/MS分析法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成分。
⑷采用SPME—GC/MS萃取香樟材香气,分析香樟材挥发油挥发物的有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香樟材挥发油挥发物的主要组分为α—蒎烯、α—萜品烯、水芹烯、桧烯、芳樟醇等。
⑸构建了香樟材挥发油挥发物释放流变模型。通过定义香樟材气味流变释放的概念,并从理论上探讨瞬时释放驱动力、延时释放驱动力及永久释放驱动力的存在,对瞬时释放量、延时释放量、永久释放量进行定义,利用马克斯韦模型、凯尔文模型、勃格模型等经典模型推导出香樟材气味释放蠕变模型和松弛模型,即
⑹通过对香樟材挥发油抗菌性的研究可知,香樟材的挥发油具有天然抗菌功能,香樟材的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痢疾、苏云金杆菌等五种均有细菌抑制作用。不同的香樟材挥发油萃取方式对抗菌效果有很大影响,其中以SFE—CO2萃取挥发油的细菌抑制效果最佳。
⑺对香樟材挥发油的药用功能成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揭示了香樟材苯/醇萃取物中樟脑的含量最高,占总量的19.63%,其次为丙酸芳樟醇,占总量的16.53%,桉叶油素占总量的12.17%,大根香叶烯占总的量5.33%。樟脑经临床试验,有强心作用和局部止痒作用,具有消炎、抗菌、解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