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以合作化、大跃进为背景,书写了与之前乡土小说截然不同的乡村风景。但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风景总是被主题研究、形象研究、母题研究等所遮蔽,甚至被误解为点缀,少有人注视到其艺术旨趣与审美意味,去正视其审美与文学史价值。本文通过“风景”审美这一角度的切入,运用文本细读、心理批评等方法,以当代著名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王汶石、韩映山、刘绍棠等人)、作品为主,梳理审视乡土风景的分化状况,展示作家在风景审美中政治内容和审美话语的纠结,发现风景描写的文本意义,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阅读提供新的阐释视角。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主要讨论了风景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关系,研究意义。正文分别论述了山西作家群、河北作家群和林斤澜、刘澍德描写的农村风景的类型、特征及风景之后所传达的审美理想。具体内容如下:一、梳理山西作家群对人文景观的描写,寻找其自然风景缺失及风景审美意识淡漠的原因。赵树理笔下的风景主要是对晋东南地貌民俗的展现,农民自诩的创作者身份使得他漠视自然风景,淡化风景审美;马烽西戎重点呈现了合作化农村的新景新貌的,这是在党报教育下形成的对无关主旨的风景审美的排斥;王汶石虽同写人文景观,但其风景及其讲究修辞,表露出根深蒂固的知识分子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二、河北作家群风景描写重自然景观的展现和田园牧歌的书写,其风景成为此期独特的存在。韩映山对纯自然风景、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精细刻画,旨在寻找精神的“桃花源”;刘绍棠从大肆书写田园牧歌到风景缺失,突出的表现了政治话语挤兑审美话语的状况;房树民、从维熙小小说中少而不缺、简而不陋的微型景致,既符合“十七年”语境下对短篇小说的期待,又受孙犁影响,同时也可窥见河北作家区别于山西作家中心地位对小说自足性的有利促成。三、选择较为特殊的个案,再次审视风景描写背后作家暗藏的坚持。其一是对林斤澜的奇景的重读,探寻求奇背后自由、独立而颇具诗意的文学追求;其二是对刘澍德不同时期描写的云南地区风景进行对比,理解知识分子在党的感召下谱写时代风貌的创作心态。四、第四章是对前文的概括和补充,总结此期农村风景的整体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风景描写如何与政治话语进行对话,风景描写在文本建构和文学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