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陕北地区蟠龙油田三叠系延长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综合应用大量的钻井、测井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采取理论与实际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蟠龙油田延长组地层与构造、沉积与储层及成藏规律的研究,总结了该探区的油气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精细的构造编图和分析研究表明,蟠龙探区三叠系延长组各油层顶面并非是简单的单斜构造,而是在西倾单斜背景上发育一系列鼻状隆起构造,其规模和分布位置在各油层组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长2油层顶面构造与长4+5、长6顶面构造相比,鼻状隆起更发育。(2)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古生物及测井相的分析,认为长6时期研究区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中长64~长62时期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长61时期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分流河道为主要的储集类型;长4+5沉积时期继承了长6’沉积时期面貌,前期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后期形成漫滩沼泽化沉积;长2时期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河道砂坝为主要的储集微相类型;长1时期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局部地区为浅湖沉积。(3)烃源岩评价表明,长1暗色泥岩主要为Ⅰ型有机质,长2、长6主要为Ⅲ型有机质,长4+5中Ⅱ型和Ⅲ型均占一定比例,长7主要为Ⅱ型。长7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为部分长4+5和长1暗色泥岩,其余层位丰度差,因此对成油贡献不大。油源对比证实各目的层(长2、长4+5及长6)油源主要来自于长7湖相的“张家滩”页岩,部分来自于长1、长4+5和长6暗色泥岩。(4)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本区砂岩储集层发生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同时,认为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是低孔、低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5)根据研究区岩心、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等的观察结果,并结合大量孔、渗透资料,得出本区成岩相类型有绿泥石胶结相、自生碳酸盐胶结相、碳酸盐溶蚀相、长石溶蚀相、浊沸石胶结相及浊沸石溶蚀相。进一步分析认为,各种溶蚀孔隙相和绿泥石膜残余孔隙相往往代表着较好的储层。(6)长6、长2内流体运移、聚集特征表明,在各地质历史时期,流体运聚距离较短、流体聚集区较多,且有较好继承性。特别对于长6油藏,古流体运聚特征对其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这是长6油层往往在构造低部位能成藏的原因(其他成藏条件具备的情况下)。(7)油气富集规律表明:长2油藏纵向上主要分布于长21、长22两个油层亚组中,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受控于沉积相、鼻状隆起构造、运移通道和盖层等四个因素。长6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沙则沟地区,纵向上富集在长61亚组,次为长62、长63亚组中,主要受油源条件、有利沉积相及储层条件、盖层条件、运移通道等四大因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