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纳米粒子因为其优异的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合成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在合成过程中使用耗能较高的设备或有毒的试剂,并且产生有毒的副产物,极大地限制了纳米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而生物法合成过程绿色环保,简单快速,已成为近年来研究最多的一个方向。生物法合成原料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酵母、植物萃取液及生物质等。本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生物法制备纳米银,并将纳米银与巴布剂进行结合,用来防止烧烫伤等创伤表面细菌感染。 本文以玫瑰茄为原料,利用玫瑰茄萃取液和硝酸银制备纳米银,同时与柠檬酸和硝酸银为原料制备的纳米银进行一系列对比。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银纳米粒子均为球形,面心立方结构;玫瑰茄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5nm,柠檬酸制备的纳米银平均粒径为25nm。玫瑰茄中含有的类黄酮等多酚类化合物在制备银纳米粒子的过程中起还原和稳定的作用,消除了纳米银极易发生团聚的缺陷,而柠檬酸合成的纳米银存在粒子团聚现象。通过机械法将玫瑰茄和柠檬酸制备的纳米银与巴布剂进行结合,并分别考察了纳米银存在与否及添加量和粒径大小等因素对巴布剂细胞毒性和抗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巴布剂自身无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当银纳米粒子添加量为巴布剂的5wt‰时,纳米银/巴布剂复合材料均无细胞毒性,符合生物学材料医用标准;柠檬酸合成的纳米银/巴布剂复合材料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5%和98%;玫瑰茄合成的纳米银/巴布剂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率均达到99%以上,抗菌能力要明显优于柠檬酸合成的纳米银/巴布剂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