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ch1987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纳米粒子因为其优异的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合成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在合成过程中使用耗能较高的设备或有毒的试剂,并且产生有毒的副产物,极大地限制了纳米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而生物法合成过程绿色环保,简单快速,已成为近年来研究最多的一个方向。生物法合成原料包括细菌、真菌、病毒、酵母、植物萃取液及生物质等。本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生物法制备纳米银,并将纳米银与巴布剂进行结合,用来防止烧烫伤等创伤表面细菌感染。  本文以玫瑰茄为原料,利用玫瑰茄萃取液和硝酸银制备纳米银,同时与柠檬酸和硝酸银为原料制备的纳米银进行一系列对比。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银纳米粒子均为球形,面心立方结构;玫瑰茄制备的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5nm,柠檬酸制备的纳米银平均粒径为25nm。玫瑰茄中含有的类黄酮等多酚类化合物在制备银纳米粒子的过程中起还原和稳定的作用,消除了纳米银极易发生团聚的缺陷,而柠檬酸合成的纳米银存在粒子团聚现象。通过机械法将玫瑰茄和柠檬酸制备的纳米银与巴布剂进行结合,并分别考察了纳米银存在与否及添加量和粒径大小等因素对巴布剂细胞毒性和抗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巴布剂自身无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当银纳米粒子添加量为巴布剂的5wt‰时,纳米银/巴布剂复合材料均无细胞毒性,符合生物学材料医用标准;柠檬酸合成的纳米银/巴布剂复合材料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5%和98%;玫瑰茄合成的纳米银/巴布剂复合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率均达到99%以上,抗菌能力要明显优于柠檬酸合成的纳米银/巴布剂复合材料。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区域和谐社会
铌酸锂晶体集优良的压电、电光和非线性光学等众多性能于一身,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机械加工性能,广泛应用在激光技术、光通讯和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然而,名义纯铌酸锂晶体在非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单相Bi,Ag掺杂及Bi,Ag共掺PbTe系热电薄膜材料,通过改变掺杂离子浓度、沉积电位、添加柠檬酸(三者均为恒压法)和改变脉冲时间(脉冲法)等方
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诸多优异性质,能够满足多种应用对新材料的需求。同时,许多实际应用需要成本低、可大量制备、宏观体相的石墨烯材料,唯有如此,才能够既充分发挥
染料废水量大面广、污染严重,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絮凝法是染料废水处理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无机絮凝剂对水溶性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一般较差,因此合成高分子脱色絮凝剂的研
自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后,凭借着循环稳定性好,工作电压高,没有记忆效应等优点,锂离子电池从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的小型储能装置到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较大型储能设备应用范围越
从理论和实验上对极化材料4H-SiC一维光栅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结构中存在四种光学模式:传播表面声子极化激元、偶极子天线、局域表面声子极化激元和准静态表面声子极
糖蜜酒精废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是我国工业废水处理中的一大难点,也是近20年来工业废水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通过对现有的各种处理工艺的比较,UASB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处理
尾矿酸化能引起污染,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尾矿的酸化主要是由存在于尾矿中的嗜酸铁氧化、硫氧化微生物引起的。目前对极端酸性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