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美两家主流媒体“九·三胜利日阅兵”报道批评话语分析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vea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批评话语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中美新闻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所采取的不同话语表述方式,试图揭示这种差异性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新闻话语代表了理性与客观,应当无明显的价值偏向。然而,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费尔克劳和沃达克等人的研究分析则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全然属实。他们发现,新闻报道作为现代传媒使用的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导向在新闻话语中屡见不鲜。作者选择了两家中美主流英语报纸——《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查阅了两家媒体对2015年9月3日举行的“胜利日”阅兵所进行的报道,并从每家报纸中各选取六篇内容上最贴合报道主体——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对比分析。根据费尔克劳提出的“三维模型”理论,本文的分析由三个层面依次展开,通过107个实例进行具体剖析。首先,文字层面的分析引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话语进行前景化、及物性、话题和情态等多方面的剖析。其次,话语实践层面的分析将会就新闻话语中出现的话语引用进行着重探讨,包括引用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来源。最后,话语作为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将会成为重中之重。作者将对新闻话语产生、传播、接受、理解的土壤——社会语境进行深度阐释。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成为影响新闻话语的变量。第三层面被认为是新闻话语发生变化以及意识形态实现入侵的核心层面,因此,第一和第二层面的分析所发现的中美新闻话语差异性将在第三层面得到解释。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发现,美国《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国“胜利日”阅兵时有意突出和渲染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描摹了一副野心勃勃的军事蓝图。而《中国日报》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对军事实力刻意低调处理,同时着重宣扬和平发展的方针。可见,新闻话语中展现的意识形态差异其实正是中美两国在目前国际形势和未来发展战略的综合考量下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其他文献
笔者依据参与2台锅炉水冷壁整体检修的实践经验,对于锅炉水冷壁焊接整体组装过程中的工艺与技巧、质量的控制措施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而为今后相关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