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是货币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通常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进行界定和描述,纵向是指在不同的政策方向上或者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中,相同力度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横向是指相同力度的货币政策对不同经济主体、不同产业和行业或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由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涵盖广泛,这就要求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更加注重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观测、考察与研究。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产能新周期起点和金融周期退潮是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运行的主要逻辑,货币政策的运行既要考虑到稳增长、调结构,又要兼顾到去杠杆、防风险。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作用,需要深入研究经济下行期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如产出、价格等的作用效果,这不仅会丰富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实证研究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和实践价值。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本结构、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并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从纵向、横向以及实证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奠定文献研究基础。第二部分为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概念界定和形成机理,分别从价格粘性、主观预期、信贷约束、金融加速器和风险承担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典型化事实进行统计性描述,从而构建工作假说,为实证分析建立起点。从2000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从上述四轮周期来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传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通畅,货币政策无法达到央行的预期效果或出现超预期调控,存在非对称情况。第四部分对货币政策纵向非对称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选取中国2000-2017年的季度数据,M2作为货币政策冲击变量,使用H-P滤波法分离出正向和负向的货币供给冲击,进而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检验了不同政策方向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价格水平所产生的非对称效应。结果显示,正向货币供给冲击(扩张性政策)和负向货币供给冲击(紧缩性政策)对中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都存在着非对称效应,且紧缩性比扩张性更为有效。另外,将代表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新变量——贷款审批指数引入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分析,发现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非对称性仍然存在,但随着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紧缩性货币政策给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第五部分是结论,指出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确实存在,并且在扩张期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货币政策运行效率,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应慎重地使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其次,要根据经济周期灵活调节货币政策力度;最后,合理搭配其他政策工具,更好地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