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雅明,1892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于1940年初逝世于西班牙边境的小城。他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影响后世的作品,生产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理论的发展。本文要介绍的是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并非有一套系统的阐释程序,例如先提出概念,进行概念的界定,然后进行推演和论证,这是一般理论家的做法,而本雅明是反对这种概念式思维的。所以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分析,只能从他的著述中寻找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本雅明建构了比较系统的艺术生产理论。而且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也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由此,本文主要从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理论探源、对本雅艺术生产理论的建构、以及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影响和意义这三个大的方面对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进行论述。首先,第一个部分主要讨论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几个方面的来源。论述了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对本雅明的影响,以及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对它的继承和发展。随后,分析了布莱希特在戏剧技巧的革新、对观众的看重等方面带给本雅明的启示,重点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戏剧“中断”理论,因为它对本雅明的理论影响很大。本部分的第三个方面对本雅明和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争论进行了分析,指出他们之间所具有的差异和各自对技术和人类关系的态度,重点突出了本雅明对技术的态度。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具体从艺术生产者,艺术作品和艺术消费三个层面构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这篇文章中,本雅明认为传统的文艺创作者已经转化为出卖劳动的生产者,从而指出这些作者应该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写作,不断生产具有生产功能的文艺作品,改造旧的艺术作品。本雅明也对艺术作品的“灵韵”的消逝和价值的转变现象进行了论述,流露出了他对技术给传统艺术带来的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艺术消费这一层面上,突出强调了本雅明对读者的作用的重视,他认为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和接受者是能够相互转化的,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了可以参与到艺术产的合作者或者可以直接成为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他以无产阶级社会的报纸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最后一个部分论述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政治倾向,社会功能,强调艺术要为社会服务,而这就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这就对中国的文艺现象尤其是对当下迅速发展的消费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章也简要说明了法兰克福学派所处时代的大众文化和中国大众文化的本质区别。其次,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技术给艺术带来的变化持比较乐观的态度,阐明了大众文化所具有的积极方面的作用,打破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批判的垄断地位和对大众文化的敌对态度,促进了当代社会消费文化和后消费文化的发展。总之,本文以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来源为起点,开启了讨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源头。重点梳理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内涵,包括生产者、作品、艺术消费,建构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轮廓。在文章的最后讨论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意义以及在当下社会可挖掘、可产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