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众所周知,吡格列酮属于TZD类(thiazolidinediones,噻唑烷二酮类)降血糖药物。属于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通过改善外周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控制血糖水平。自1999年上市以来广泛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近期有资料提示吡格列酮有增加膀胱癌风险的可能。吡格列酮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通过与同源维甲酸受体X形成异二聚体,影响基因转录、蛋白合成,调节脂质代谢、细胞生长及分化等。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中,曲格列酮1997年上市,2000年因其肝衰竭风险撤市。FDA(Food and Drug Admistraton,欧洲药品管理局)暂停了另一种TZD类药物罗格列酮的销售,因其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前,吡格列酮是唯一广泛使用中的TZD类药物。因此,评估吡格列酮与膀胱癌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探讨吡格列酮对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及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将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及膀胱癌细胞株(J82),分别以0μmol/L、5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浓度吡格列酮作用0h、24h、48h、72h、8d、10d,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MTT(3-(4,5-Dimethylthiazol-2-y)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噻唑蓝)法检测吡格列酮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肿瘤相关基因CyclinD1、P53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技术)检测Cyclin D1、P53、Bcl-2、Bax蛋白的表达。最后,依据实验结果分析吡格列酮对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及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作用于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48h后出现细胞凋亡,作用强度呈浓度-时间依赖型。膀胱癌细胞J82则未见促细胞增殖或抑制现象。10μmol/L吡格列酮处理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24h、72h的凋亡率(vs对照组)分别为:24h:18.8%vs9.4%、72h:49.7%vs11.3%。相同剂量吡格列酮处理大鼠肝脏正常细胞、肾脏正常细胞72h,均未见细胞凋亡现象。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0μmol/L吡格列酮作用于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及J82细胞24h、48h、72h后肿瘤相关基因Cyclin D1、P53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均未见差异。Western blot法检测10μmol/L吡格列酮作用后Cyclin D1、P53、Bcl-2、Bax蛋白的表达,24h、48h、72h时Cyclin D1、P53、Bcl-2、Bax均未见差异。长期作用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也未见明显差异。但J82细胞中作用8d后Cyclin D1、P53蛋白表达减弱。结论:吡格列酮不增加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癌变趋势,亦不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长期培养(8d)可一定程度抑制膀胱癌细胞活性;吡格列酮促进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凋亡,具有组织特异性。从现有结果推测:糖尿病患者应用吡格列酮可能并不增加其罹患膀胱癌风险;糖尿病已合并膀胱癌的患者使用吡格列酮的治疗中,不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