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对其病因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调节血管张力及CHF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对RAS在基因水平的研究已渐成熟,特别是有关其中的两个关键成分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已有较为广泛的开展,目前有资料表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甚至对药物的反应均与RAS基因多态性相关,但其与CHF关系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不甚一致,然多数研究是将CHF患者作为一个总的群体来研究,而对构成心衰的单病种深入分层研究及其与RAS基因多位点联合研究的报告较少。本研究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CHF的遗传病因学发病机制,且对ACE及AGT两个基因多态性进行双位点联合研究,这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和AGT基因M235T多态性在中国南方部分汉族人群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两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患者发生CHF中的作用和意义及其与CHF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从分子水平探讨CHF发病和转归的机制及特点,为CHF遗传易感基因及高危人群的筛查、识别、防治及临床转归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研究对象
对冠心病病人共215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其中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者105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73例,女性32例,年龄(67±12)岁。将研究对象中没有合并CHF者作为对照组,共110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35例,年龄(66±10)岁。调查所有研究对象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史,检测空腹血糖及血脂、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
2.实验方法
采集周围静脉血白细胞,酚/氯仿/异戊醇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E基因I/D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AGT基因M235T多态性。
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频数比较采用x<'2>检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CHF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相对危险度以优势比(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均应用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病例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5.7﹪和23.6﹪,P<0.01),与非DD型相比,DD型者发生CHF的OR为2.721。同时,D等位基因频率也较对照组高(分别为64.8﹪和43.6﹪,P<0.01);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男性冠心病合并CHF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其对照组(DD基因型:分别为46.4﹪和24.0﹪;D等位基因:分别为65.2﹪和43.3﹪,P值均<0.01)。与非DD型相比,男性DD型冠心病患者发生CHF的OR为2.739。女性冠心病合并CHF组DD基因型频率与其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44.4﹪和22.8﹪,p=0.096),但D等位基因频率较其对照组高(分别为63.9﹪和44.3﹪,P=0.012):
按年龄进行分层分析,中青年病例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其对照组(DD基因型:分别为63.3﹪和26.7﹪;D等位基因:分别为73.3﹪和46.7﹪,P值均<0.01),与非DD型相比,中青年DD型冠心病患者发生CHF的OR为4.750。老年病例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亦高于其对照组(DD基因型:分别为38.7﹪和22.5﹪;D等位基因:分别为61.3﹪和42.5﹪,P值均<0.05)。与非DD型相比,老年DD型冠心病患者发生CHF的OR为2,171。
2、AGT基因T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TT基因型:分别为61.9﹪和49.1﹪;T等位基因:分别为77.1﹪和70.5﹪,P值均>0.05)。
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男性冠心病合并CHF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分别为62.3﹪和48.0﹪;T等位基因:分别为78.3﹪和69.3﹪,P值均>0.05)。女性两组间AG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亦无差异(TT基因型:分别为63.9﹪和51.4﹪;T等位基因:分别为76.4﹪和72.9﹪,P值均>0.05)。
按年龄进行分层分析,中青年病例组及对照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差异(TT基因型:分别为56.7﹪和53.4﹪;T等位基因:分别为73.3﹪和75.0﹪,P值均>0.05)。老年病例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较其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分别为64.0﹪和47.5﹪;T等位基因:分别为78.7﹪和68.8﹪,p值均<0.05),与非TT型相比,TT型冠心病患者发生CHF的OR为1.965。
3、联合ACE及AGT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同时具有ACE基因DD型及AGT基因TT型者的频率分别为27.6﹪及14.5﹪,前者高于后者(x<'2>=5.548,P=0.019)。与其他基因型组合相比,具有该联合基因型的冠心病患者发生CHF的OR为2.742。而与非DD非TT型组合者相比,具有该联合基因型者发生CHF的OR为3.790。 4、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CE基因型与冠心病患者发生CHF相关;进一步分析ACE基因与AGT基因间的交互作用表明,ACE和AGT基因在冠心病患者CHF的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以II+MM型为参照,DD+TT基因型发病的OR为5.039,较单基因分析ACE DD型发生CHF的OR(2.721)高。
5、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病例组ACE基因型各亚组间的LVDD均数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不同ACE基因型其LVDD有差别,L,VDD<,DD>>LVDD<,ID>>LVDD<,II>(P<0.05);统计各亚组间LVEF的均数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亚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AGT基因型亚组间LVDD及LVEF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中国南方部分汉族人群的冠心病患者中,ACE I/D、AGT、M235T、多态性与CHF的发生存在如下关联:
1、ACE I/D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发生CHF有关,DD型ACE基因可能是其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DD型ACE基因与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生CHF关系更为密切,在女性冠心病患者中,DD型基因似乎并没有增加CHF发生的风险。中青年及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CHF均与DD基因相关,但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相比,中青年患者如果携带DD型ACE基因,发生CHF的风险更高。
2、TT型AGT基因可能参与老年冠心病患者CHF的发病。
3、DD型ACE基因及TT型AGT基因在冠心病患者CHF的发病中起协同作用。
4、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合并CHF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DD基因型预示CHF存在不良转归;AGT基因多态性与CHF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