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水资源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存在干旱洪涝并存、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阶段。如何变“水制约”为“水促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方向。在“和谐发展观”被写进党章后,国家首次在水利领域出台了一号文件,对出台后一段时期内的水利工作提出要求。这些行为的背后,是这个国家决定彻底改变水资源短板的决心,意味着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2002年我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修订的草案,新实施的水法中第一次提到了节水型社会,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到法律高度。从2002年开始,水利部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太原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共30个地区被选为第二批试点。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多年来,水资源供应不足、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现实都严重阻碍了太原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水瓶颈”成为危及太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潜在危机和最大忧患。而太原市地下水资源量有限,已经严重超采,地表水资源再开发的程度也不高,利用地表水使供水能力提高的范围很小,只有通过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缓解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而建设节水型社会无疑是一项系统、综合、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建设工作以来,太原市从管理体系、工程建设、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方面展开工作,通过五年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水资源利用总量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单位工业产值消耗水量逐步下降、农业领域使用水灌溉效率显著上升、城区范围内的污水处理比例稳步提高、工业使用再生水比例进一步扩大、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水功能区达标率逐步提高、地下水位下降得到明显控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太原市水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还未形成,水功能区达标率不高,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再生水利用管网配套还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节水经验和太原市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体系建设、雨水资源利用、工农业节水改造、加大公众参与、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对太原市未来继续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