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抗凝治疗对肝硬化并PVT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比较。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以肝硬化(“liver cirrhosis”or“hepatic cirrhosis”or“cirrhotic liver”or cirrhosis)、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ortal venous thrombosis”or“thrombosis portal vein”or“thromboses portal vein”)及抗凝(anticoagulation or anticoagulant or anticoagulants”为中英文主题词进行全面检索,选择检索数据库:Pubmed、Science Direct、Cochrane图书馆、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网络数据库所有关于肝硬化并PVT抗凝治疗的研究,同时通过手工检索相关系统评价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16年3月27日。根据纳入研究是否随机对照试验、有无随机化隐藏、是否采用盲法及有无退出或失访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Endnote软件管理文献,Stata12.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出1506篇文献,总共22篇文献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均为英文文献,且都为观察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未纳入中文文献。严格选择的不同研究之间所选用的样本数、用药时间及随访时间均有较大差距。其中11篇文献报道了抗凝后出现并发症及疾病进展,如出血、肝硬化恶化、门静脉血栓进展等不良结局,但均无致命的事件发生。8篇回顾性研究抗凝相关并发症为3%-30%,均无严重的出血事件报告。抗凝相关并发症点发生率9%(95%CI=5.1%-12.9%)。研究之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р=0.999;I2=68.4%,95%CI=0%–56.3%)。14篇观察性研究中抗凝相关并发症为0%-14.3%,点发生率为3.3%(95%CI=1.1%-6.7%)。异质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I2=53.5%,95%CI=0%-74.9%)。文献研究病例抗凝后门静脉再通率为36%-93%,抗凝后再通率均,抗凝相关再通点发生率76%(95%CI=73%-79%)。研究之间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р<0.0001;I2=77.5%,95%CI=0%–80.1%)。12篇文献抗凝后门静脉完全再通发生率为0%-75%,抗凝后完全再通发生率也较高。抗凝相关完全再通点发生率41.5%(95%CI=29.2%-54.5%)。研究之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р<0.001;I2=82.2%,95%CI=68.8%–88.3%)。8篇回顾性研究共204例患者,结果显示,р=0.371,I2=7.7%,研究间无明显异质性,所以取固定效应模型结果。经剪补后合并的OR点估计及95%可信区间为3.966(2.269,6.932)与剪补前的5.342(3.084,9.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后门静脉再通率增加。2.抗凝治疗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3.鉴于只有少量的非随机性比较研究报道,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R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来证实这些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受益,尤其是抗凝相关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