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的制备及抗失血性休克的基础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大量失血是紧急灾难或战地前沿上危及伤员生命的最主要的问题。人体急性大量失血时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导致心血管虚脱、心脏衰竭,临床通常应用快速输血和输液治疗。然而当遇到有大量伤员致用血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血源短缺,或受限于器材与场地,诸如战场、灾区,均难以实施紧急输血和输液救治。血型鉴定和有传播血源性疾病的危险等诸多的因素也限制了输血的广泛应用。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血液代用品的研究与开发,因此也是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纳米淀粉微球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无毒、无免疫原性,贮存稳定,价格低廉,一直以来作为药物载体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应用,目前已进行到动物实验阶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纳米淀粉微球本身具有能够在水中膨胀,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能够根据血管微环境来改变形状,并具有较长时间的扩溶作用。因而,我们根据这一特性推测纳米淀粉微球有助于扩充血容量、维持血液循环,稳定心血管功能和保护重要器官作用。此外,纳米淀粉微球具有体小而轻,不需要低温储存,可在灾难发生地任何条件下使用,从而可以提高机体大量失血后的存活率,能够拯救大量伤员的性命。因此,我们根据本研究小组成功制备纳米淀粉微球的经验(在Biomaterials已有文章发表。Cationic amylose-encapsulated bovine hemoglo bin as a nanosized oxygen carrier. Biomaterials2011;32:9425-9433.),拟应用逆相悬浮交联聚合技术制备纳米淀粉微球,并通过检测大鼠血液动力学指标及观察复苏后的存活时间,与临床常用抗休克复苏液林格液(Ringer Locke liquor; LR)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简称万汶;Hydroxyethyl Starch130/0.4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Voluven)相对照,比较不同浓度的纳米淀粉微球溶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复苏作用,为研发更具临床实用价值的新型抗低血容量休克的纳米淀粉微球复苏液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探讨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的物理特性和抗失血性休克的药理学作用,为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的成药性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SD (10~12W)大鼠(由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质量(225.0±18.1)g。实验分为:LR组、Voluven组和不同浓度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组(分别为浓度0.1%、0.5%、1~6%),每组10只,共100只。实验前禁食、自由饮水。2纳米淀粉微球制备和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和复苏纳米淀粉微球液采用逆相悬浮交联聚合纳米制备技术,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K2S2O8-Na2S03为引发剂,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了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溶于LR液配置成0.1、0.5、1~6%浓度的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用3%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后行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和右颈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用于观察放血和血压。经插管注射肝素钠生理盐水(500U/kg)抗凝;股静脉插管供给药;经右颈动脉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等。各组以50%放血量做休克模型,稳定10min,5min内使平均动脉压降至5.33kPa(40mmHg),使其波动在40±5mmHg,即为休克模型复制成功。在达到休克水平后,分别给予LR液、Voluven液和不同浓度纳米淀粉微球溶液(分别为浓度0.1、0.5、1%~6%)进行抗休克治疗。所有液体均在30min内输注完毕。在所有实验大鼠中实验开始后每半小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酸碱度(pH)、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剩余碱(BE)和血乳酸(Lac)及复苏后的存活时间。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通过SPSS13.0对组间均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 P <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结果一:经纳米粒度仪测量纳米淀粉微球粒径为263.8±10.05nm。从电镜图可看出淀粉聚合物微球则大小较均匀,球形圆整。结果二:1.在七天存活率实验中观察到,分别给予大鼠0.1%、0.5%、1.0%,2.0%,3.0%,4.0%,5.0%,6.0%.浓度的纳米微球溶液,观察生存率。绘制卡普兰-迈耶存活曲线结果显示2.0%浓度以下纳米淀粉微球溶液组,大鼠生存率为100%。2.根据存活率实验结果,筛选0.5%、1.0%,2.0%浓度的纳米微球溶液体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实施复苏实验,结果显示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心率加快,SBP、DBP和MA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给予纳米微球溶液复苏治疗后,心率下降,血压回升,1倍失血量的2%浓度纳米微球溶液复苏后各时间点HR、SBP、DBP和MAP更接近基础值水平(P<0.05)。3.2%浓度纳米微球溶液与临床常用抗休克复苏液LR液、Voluven液输入1倍失血量相对照。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各组大鼠在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后,休克即时的SBP、DBP和MAP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HR较基础值明显加快(P<0.05)。2%浓度纳米微球溶液、Voluven液复苏后各时间点HR、SBP、DBP和MAP均恢复到接近基础值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MAP在LR组复苏后各时间点明显低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P<0.05)。pH、PaCO2、PaO2和SaO2变化:复苏组间休克前和休克末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60min、90min, pH和Pa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PaO2、SaO2复苏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纳米淀粉微球液、Voluven组较LR液组升高明显(P<0.05)。BE在LR组明显低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P<0.05),Lac在LR组明显高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P<0.05)。复苏后2%纳米淀粉微球液和Voluven组BE、Lac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实验合成的淀粉微球为263.8±10.05nm,聚合物微球的形态呈球形圆整,粒径大小均匀,粒径符合血液流变学要求。2.给予相同失血量2%纳米淀粉微球林格液复苏后HR、SBP、DBP、MAP、pH、PCO2、PO2、SaO2、BE和Lac基本恢复到基础值水平,充分保证了休克复苏后组织器官有效的灌注,而单纯使用同等容量的林格液不能有效地增加血容量。2%纳米淀粉微球溶液与Voluven的抗休克作用效果相似。3.纳米淀粉微球抗休克液具有较好的扩容效果,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等症状。能够输入更小的容量达到所需的血压,帮助维持血液循环保护重要器官。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开发“一机多用”除雪装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装载机用除雪装置的结构形式及性能特点进行了论述。
[摘 要] 能源和气候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两大危机,而这两方面都与高碳排放有关,高碳的排放对地球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为造福当代,优化人类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倡导低碳经济。城市居民生活中碳足迹及危害严重,如何减少碳排量不容忽视。加大宣传,提高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在日常生活中过低碳生活。  [关键词] 低碳 碳足迹 倡导低碳生活    全球暖化、冰川消融、海平面抬升、臭氧层破裂…
本文提出工程机械维修质量多层次、多算子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并以挖掘机为例说明该评估模型建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某单位R200现代液压挖掘机进行维修质量评估,其评估结果与实际较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近期研究较热的冠心病的风险预测因子。LP-PLA2介导的细胞因子可刺激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进而使斑块变得脆弱、不稳定,发生破裂、出血,
商都西亳城是被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所确证了的商代早期都城,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早期都城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遗存最好的一座都邑所在。迈锡尼城是被考古发现所证实了的史
古典时代的希腊城邦兴起于何时仍是中外学术界争论激烈的重大问题。部分学者期望在迈锡尼世界发现古典城邦最初源头的尝试,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障碍,因为迈锡尼世界与荷马社会之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职教强国重要部署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
在世界移动大会(MWC)期间见证每一年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风向,对于众多参观者和普通消费者来说,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是在今年MWC2018上,我们却愈发感觉像是来到了一场汽车
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之中,群众文化工作为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群众文化工作的大力落实对实现我国综合软实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但是在新的形势和时代背景之下,群众文化工作所
目的: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 HS)及液体复苏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SIRS发展失控必然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