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近二十多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在炎性细胞反应之前有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一种研究较为深入的前炎性细胞因子。它对脑缺血的损伤机制之一即是过度的炎症反应。TNF-α的释放,可通过诱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膜分子蛋白的改变而促进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浸润的白细胞表达CD11/CD18黏附分子,而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I-CAM-1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的配基,介导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促进白细胞移行、渗出,参与炎症反应。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存在于人的血清中。它包含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胞外区的绝大部分,但仍保持与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结合的功能。目前关于脑缺血损伤过程中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顺序和网络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血清中的TNF一a、51以卜1,观察它们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它们在导致脑缺血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脑缺血临床的抗炎治疗及对炎症的不同环节加以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俘LISA)测定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一a及s1CAM.1水平,分别于病程的ld、3d、7d、14d留取血清进行测定,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与32例脑动脉硬化和36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分析:资料表达采用均数士标准差(狂S),实验数据采用SPsS Version 10.0统计软件分析,多个样本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先进行方差的齐性检验(方差均齐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检验统计量F,卢吮0.01),再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组间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l)脑梗死患者血清TNF一a、sl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的ld明显升高,ld至3d呈上升趋势,3d以后至7d呈下降趋势,14d基本降至正常水平;1d、3d、7d、14d四个不同时间的血清TNF一a水平(分别为106.14士7.42,146.26士5.09,57.79士6.63,53,43士6.84)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1):而slCAM.1水平1d(2l1.l9士41.32)与7d(2o2.77士39.8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乃0.05),其余各组(3d:255.16士37.81;14d:120.56士33.42)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1)。脑梗死患者ld、3d、7d血清1不下一a、sICA入卜l水平明显高于脑动脉硬化(T刊[F .a:52.03士7.14,sICA办左一l:1 17.33士28.34)及正常对照组(TNF一a:49.95士6.31,sICAM.1:114.08士23.2)(P<0.01);但脑动脉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乃0.05),它们与14d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乃0.05)。(2)脑梗死患者于病程的ld、3d、7d、血清1刊F心及sICAM刁水平之间呈正相关(ld:r=0.680,尸<0.01:3d:r=0.709,尸<0.01;7d:r=0.231,p<0.05)。(3)大、中、小梗死灶的患者3d时血清TNF城分别为155.幻士4.65、135.00士9.36、一25.60士11.04)、s1CAM.1(分别为295.65士38.12、260.59士17.16、226.6x士22.93)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1)。梗死体积越大,二者水平越高。直线相关分析发现,大、中、小梗死灶三组ld血清TNF一a及sICAM一1水平之间有相关性(r分别二0.571,0.381,0.507P<0.05);3d时二者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0.698,0.502,0.712尸<0.01):而7d、14d时无相关性(P>0 .05)。砰)轻、中、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3d时血清INF一试分别为1 62.83士11.00、140.69士9.45、127.26土11.51)、sICAM,1(分别为310.84士33.56、251.96士14.02、 获-223.67士19.96)水平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1)。神经功能缺损程越重,二者水平越高。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轻、中、重三组ld时TN队a、sICAM~1水平有相关性(r分别=0.523,0.504,o.491.P<0.05);3d时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0.695,0.699,0.623尹<0一01);重度者血清TNF心、与sICAM一1水平在7d时亦有相关性(r二0.477尹<0 .05),14d时无相关性(P>0 .05);而中、轻度者血清TNF一a、与sICAM.l水平在7d、14d时无相关性(P>0 .05)。 结论(l)脑梗死患者血清TNF一、sI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的ld、3d、7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ld、3d、7d、14d之间呈现动态变化。说明TNF一a、sI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参与了脑梗死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2)脑梗死患者于病程的ld、3d、7d血清TNF一。及sICAM.1水平之间呈正相关,说明TNF一a可能诱导ICAM.1的表达。 (3)血清下NF一a、与slcAM.1水平与脑梗死灶的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梗死灶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二者水平越高。血清TNF一a、与sICAM.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梗死灶的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作为了解脑梗死病情及变化的指标。 因此阻断或抑制TNF一a、sICAM.1的表达和作用将成为防治脑缺血损伤的一个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