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围绕着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两大宪政模式,立宪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深刻影响了清末的历史进程。杨度,作为立宪派人士的重要代表,其所提出的关于国家宪政治理的诸多政治主张,极具系统性与前瞻性。杨度虽然没有参与到梁启超与革命党人间,关于君宪与革命的论战中,但是由于与革命党人政治理念的不同,加之对国内政治形势、民族状况的考量,杨度也对彼时革命党人“不切实际"的宪政主张予以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杨度的《金铁主义说》一文发表后,旋即引起了革命党人的激烈回应,双方的论争由此爆发。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杨度与革命党人间论争的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三个研究着力点:民族政策内含的平等要素;君主的“主权”要素;君宪改良的历史意义。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双方在民族定义与满汉同化问题上的论争。民族的界定应当以文化为标准,文化是民族间同化的重要媒介,而民族同化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基础。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君主的法统作用与双方在民族政策的分歧。君主在法理上所具有的“主权”要素,具有维系蒙、回、藏族服从中央的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双方在实现立宪的路径选择上的分歧。政治革命的改良主张,合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起到了推进清末新政的作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双方在立宪模式上的分歧。国会立宪、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君主立宪模式虽然未能取得成功,并不能否定其在清末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双方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评析,归结出五族君宪在清末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