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作用机制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对肠黏膜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UC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与模型组48只。模型组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制造大鼠“虚、瘀”状态,接着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100 mg/kg)加0.25 ml 50%乙醇灌肠建立大鼠UC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再次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穴位埋线组各10只。穴位埋线组在双侧“天枢”、“足三里”、“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穴进行埋线治疗,每14天1次,共3次。柳氮磺吡啶组采用柳氮磺吡啶灌胃治疗,每日1次,共42天。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肛温变化及便血情况,采用肉眼及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外观及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蛋白激酶C(PKC)、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型(CAMK2)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含量,RT-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肠黏膜紧密连接(TJ)蛋白occludin、claudin1、claudin2、claudin8、ZO-1、cingulin、zonulin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occludin、claudin1、claudin2、claudin8、ZO-1、cingulin、zonulin、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穴位埋线后血清基于PLC依赖性信号通路对Caco-2细胞屏障损伤的调控作用。将Caco-2细胞培养23天建立体外肠上皮屏障模型,然后将细胞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空白大鼠血清组、埋线大鼠血清组、埋线血清加PLC抑制剂组、埋线血清加阴性抑制剂组和PLC抑制剂组共7组。空白组不予以任何处理,其余6组均予终浓度为50mmol/L的乙醇共同孵育6h,造成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受损。除模型组外,另5组采取相应治疗干预方案,每项实验均选取至少3组非同代细胞进行。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Caco-2细胞结构,采用跨上皮细胞电阻(TEER)测量和荧光素钠透过率测定的方法对各组肠上皮屏障功能进行评估,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明显肿胀,出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及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D-LA、DAO、PKC、CAMK2和MLCK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内occludin、claudin1、claudin8、ZO-1和cingulin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claudin2和zonulin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病变明显减轻,DAI评分、黏膜损伤指数评分和组织学损伤指数评分显著降低(P<0.01,P<0.05),血清中D-LA、DAO、PKC、CAMK2和MLCK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内occludin、claudin1、claudin8、ZO-1和cingulin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P<0.01),claudin2、zonul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KC、CAMK2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穴位埋线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空白大鼠血清组细胞间隙均增宽,细胞排列疏松,线粒体大多已变性,细胞核与细胞质也出现了间隙。TEER显著降低(P<0.01),荧光素钠透过率显著升高(P<0.01),PKC、CAMK2、MLC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埋线大鼠血清组、埋线大鼠加PLC抑制剂组、埋线大鼠血清加阴性抑制剂组、PLC抑制剂组细胞的紧密连接均有增加,且连接较紧密,有部分扩张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增多,TEER显著升高(P<0.01),荧光素钠透过率显著降低(P<0.01),PKC、CAMK2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与埋线大鼠血清组和PLC抑制剂组比较,埋线大鼠血清加PLC抑制剂组细胞内镜下紧密连接更多,TEER显著升高(P<0.01),荧光素钠透过率显著降低(P<0.01,P<0.05),PKC、CAMK2和MLC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模型组与空白大鼠血清组、埋线大鼠血清组与埋线大鼠血清加阴性抑制剂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穴位埋线可改善“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便血及体质量情况,降低DAI、黏膜损伤指数及组织形态损伤指数评分;2、穴位埋线能上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claudin8、zo-1、cingulin的表达,下调claudin2、zonulin的表达,降低黏膜上皮通透性,促进肠黏膜愈合。3、穴位埋线能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蛋白激酶PKC、CAMK2和MLCK的表达;4、穴位埋线后大鼠血清能升高被乙醇破坏的Caco-2细胞的TEER,降低荧光素钠透过率,降低细胞PKC、CAMK2和MLCK蛋白的表达;5、穴位埋线可能通过抑制PLC信号通路进而抑制PKC、CAMK2和MLCK蛋白的表达,从而调控紧密连接蛋白以修复肠黏膜上皮屏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近年来,加筋土结构伴随着我国的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应用,其中一类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用为加筋土路桥过渡段。为了加深对高压缩性地基上加筋土路桥过渡段力学性能的理解,本文结合相关工程实例,对临江的路桥过渡段加筋土挡墙结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高压缩性地基上的加筋土路桥过渡段研究并不常见,本文结合现场实际监测数据研究结构竖向土压分布、沉降以及格栅应变情况,分析了
旧建筑改造是目前经济步入新常态后需要面对的话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类建筑改造虽备受关注,但作为一般性建筑代表的校园内普通非保护类建筑往往被忽略其所饱含的“岁月价值”,他们作为校园历史文化与精神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同样具有改造再利用的意义。如何改造与利用让旧建筑继续历史使命、转型升级、永放岁月光芒是本文主要讨论的议题。本文紧密结合东南大学道桥实验室改造设计实践进行了研究,在文献研究与案例调研分析的支
为更加精准地测量企业创新能力,利用熵值法和相关性分析,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支撑3个维度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RBF-BP复合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由1个输入层、1个RBF隐含层、1个BP隐含层以及1个输出层组成,其特点是将RBF隐含层的输出作为BP隐含层的输入。十折交叉验证与随机二次抽样2种方法检验表明,与单一RBF神经网络、单一BP神经网络相比,RBF-BP复合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在深度融合,人们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而数字孪生则成为新焦点。数字孪生技术可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建立精准的联系,能够成为建设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当前,数字孪生技术依靠其本身具备的精准映射、高效决策、深度分析等特点,在产品设计制
期刊
桥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设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桥梁工程项目逐步增多,各种新型的施工技术被应用于工程中,弥补了传统桥梁施工技术的不足。分段现浇悬臂施工技术下,桥梁的整个拉应力都由桥梁上缘承担,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不需要投入大型的临时支架,而且不会对周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的干扰。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桥梁工程中分段现浇悬臂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有利于提高整个桥梁工程的建设质量。
碳点因其优异的光学特性、抗光漂白性、高电子传递效率、化学稳定性和低生物毒性而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青睐。随着合成手段和表征技术的不断完善,碳点在生物、能源、催化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碳点的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提出或改进合成方法,实现碳点特性的可控调制;2)进一步拓展碳点的应用领域。这两方面的推进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也有着诱人的现实应用价值。本论文提出以萘钠
背景:早发型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是发病年龄相对较早的冠心病类型,可能具有更显著的遗传特征和家族聚集性。针对PCHD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探索有助于理解遗传背景和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关系,并有望获得标志性的易感基因,有利于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中医“病证结合”的研究模式同时涵盖了对疾病局部与整体、先天与后天的阐述,符合表观遗传的思路。因此,全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疗效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探讨不同疗法的代谢组学效应差异,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