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干旱少雨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农牧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幼虫可严重为害大豆、甜菜、苜蓿、向日葵等作物及牧草。草地螟具有间歇性暴发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3次暴发成灾,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人们对草地螟的发生规律尚缺乏全面了解。为此,本研究应用大气数值模拟、轨迹分析、天气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索草地螟迁飞、越冬规律和暴发机制,为提高草地螟预测预报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地螟迁飞规律。(1)东北草地螟越冬代成虫主要来自当地及境外越冬区,即东亚荒漠带以北的区域。华北草地螟“发生基地”对东北草地螟发生有重要影响,但并非主要虫源地。另外,在某些年份中,境外越冬代成虫还能够大规模迁入华北,这是第三个暴发周期以来一个新出现的现象。在分析、整理历年草地螟迁飞过程的基础上,绘制了我国草地螟越冬代成虫主要迁飞路径图。(2)东北地区在草地螟一代成虫发生期间,以西南风为主,北风、东北风频率较低,不利于成虫向华北迁飞;在二代成虫发生期间,东北风、北风频率有所上升,但西南风仍然占优势且风向变化频繁,仍不利于成虫向华北草地螟“发生基地”迁飞,但有利于成虫向环渤海湾地区迁飞。在1979年以来的20个发生年份中,东北草地螟夏季种群成功迁入关内的事件仅发生了4次,其中仅有1次迁至华北草地螟“发生基地”,另外3次迁至环渤海湾地区,而向内蒙古东部和境外迁飞的现象出现了3次。因此,东北夏季种群迁飞到华北的机率是极低的,通常不能构成华北一代成虫虫源。松嫩平原地区当地羽化的一代成虫种群往往受到夏季高温的影响而急剧回落。(3)华北草地螟夏季种群往往呈现局地短距离扩散模式。南部平川区在6月末至7月上旬羽化的一代成虫通常向北扩散到北部高海拔冷凉地区,发生二代幼虫。北部高海拔地区在7月末至8月上中旬羽化的一代或二代成虫如果向南扩散到平川地区,则能够发生二代或三代幼虫。在气候异常的情况下,华北草地螟夏季种群亦能出现远距离迁飞的现象。(4)滞留在华北北部的草地螟种群存在非典型的世代间往返迁飞、扩散活动,远距离迁飞的草地螟种群的后代基本无法迁回虫源地,即不存在世代间往返迁飞的现象。2.我国草地螟一代成虫异地迁入种群暴发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境外上年秋季存有广阔的越冬区;(2)当年5-6月份,东亚荒漠带或漠北草原带上降水异常偏多,导致一代幼虫在境外大量繁殖;(3)一代成虫羽化后,境外出现恶劣的气候条件,促使成虫大量迁入我国。3.境外及我国东北地区草地螟越冬区形成机理。(1)漠北草原带降水条件良好,但在90年代以前,积温不足以完成两个完整世代,因此很少出现集中越冬区。9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暖,漠北草原带上积温增加,有利于二代幼虫的发生并留下集中越冬区。(2)东亚荒漠带及草原带南部的积温可以使其完成两个世代,但严重干旱限制了草地螟的发生。只有在降水异常偏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生二代幼虫,出现集中越冬区。(3)东北平原区夏季高温是草地螟一代成虫发生的主要制约因素。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7月下旬,成虫能否避开这一高温时段,是其种群能否得以延续的关键。当地一代成虫在7月中旬前后羽化,只有向西迁飞到内蒙古东部高海拔地区才能发生数量较多的二代幼虫。异地虫源如果在7月末以后迁入,则可在平原区发生二代幼虫,部分可滞育越冬。4.草地螟远距离迁飞活动与气候背景的关系。(1)华北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向东北的远距离迁飞活动受到虫源区位置、气候因素、风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境外虫源大规模迁入我国的气候背景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虫源区位于东亚荒漠带上,由于当地环境条件极为恶劣,因此无论是越冬代成虫还是一代成虫在羽化后都将外迁。如果虫源区位于漠北草原带上,由于降水是草原上草地螟繁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严重干旱的春季,成虫将大举外迁,在雨水丰沛的春季,成虫将滞留在草原带上发生一代幼虫。当夏季出现异常的高温、干旱,一代成虫将大量外迁。如果虫源区位于森林草原带上,由于6月、8月的低温是草地螟繁殖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气温波动将促使成虫迁出。5.草地螟迁飞过程与天气背景的关系。(1)利用吉林植保所1999年在镇赉县对草地螟迁飞活动的雷达观测结果,分析了草地螟空中虫群对风温场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草地螟空中虫群的成层行为是对温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响应。在高温天气中,温度不是草地螟飞行的限制因素,蛾群通常受到低空急流的集聚作用,在最大风速带中成层;在低温天气中,低温成为草地螟飞行的限制因素,蛾群在高于低温域值的区域内成层。草地螟空中虫群飞行的低温域值可能在12-12.5℃之间。在温度条件适宜的夜晚,如果没有低空急流,空中蛾群将可能分布在较高的高度上,而且虫层范围也会更宽。(2)对2004年5月24-25日华北北部草地螟一次迁飞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大同等地5月24日晚草地螟成虫的大规模外迁与冷锋过境有密切的关系。迁出种群大部分向东北方向迁飞,途经丰宁等地时发生了迫降,迫降是由强下沉气流引发的。(3)归纳了草地螟起飞、降落、远距离迁飞的天气背景。恶劣天气结束、冷锋过境、恶劣天气来临会诱发草地螟大规模外迁。降水、下沉气流、气流辐合区、冷锋锋面会导致草地螟集中降落。北方气旋与我国草地螟春季种群的远距离迁飞迁飞有密切关系,台风北上有利于我国东北草地螟夏季种群向关内方向迁飞,反气旋则影响着欧洲草地螟向西迁飞。6.我国草地螟春季种群异常波动的气候背景。东北6月份高温、干旱是草地螟大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异常低温或多雨天气的出现将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回落;华北5-6月份降水偏多将有利于草地螟暴发。计算了关键气候因子与前期海温场、位势高度场的相关系数分布,利用显著相关区建立了预测方程。另外还发现,东北地区草地螟种群崩溃与大火山喷发存在密切关系。7.近百年来欧亚大陆草地螟种群时空动态。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今,欧亚大陆草地螟种群先后经历了四个群发期,分别为1928-1935年、1948-1960年、1970-1989年和1997年至今。草地螟发生区存在洲际间转移的现象。我国草地螟的暴发具有稳定的准20年的周期。俄罗斯欧洲部分草地螟的暴发周期则存在年代际变化。8.我国草地螟的分布范围在不同年代间存在明显的变迁,发生区重心不断北移。原因在于,在50年代华北地区草地螟很少向东北迁飞,而70年代以来则可频繁迁入东北;在50年代东北极少有草地螟越冬现象,而90年代以来,却频繁出现。草地螟迁飞、越冬规律的变化均与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暖不但导致华北草原严重干旱化,还促使越冬茧羽化期提前,导致成虫期与雨季相背离,促使成虫大量外迁。同时,气候变暖还增加了蒙古国东部、内蒙古东部和俄罗斯赤塔州二代幼虫发生频率,进而留下大量越冬虫茧。9.草地螟间歇性暴发的可能机制。(1)我国草地螟种群数量在华北北部7月降水偏多时期开始回升并进入一个新的暴发周期。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存在年代际间南北振荡,导致华北北部7月降水量出现年代际波动,进而影响了我国草地螟间歇性暴发。(2)我国草地螟暴发周期的结束是天敌和恶劣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在当前的第三个周期中,由于草地螟重发区的北移,华北草地螟“发生基地”内的天敌种群数量无法得到稳定的增长,因此天敌对草地螟的抑制作用减弱了。这正是第三个周期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原因。(3)俄罗斯欧洲部分草地螟的暴发周期与6-7月降水量年代际波动相吻合。6-7月降水量年代际变化与海平面气压场年代际变化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