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免疫性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但缺乏特异性治疗。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非免疫性肾病常伴肾间质纤维化,晚期常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进一步阐明非免疫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为寻找该病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业已表明共刺激信号在免疫性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采用共刺激信号干预性治疗在实验中也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近年在非免疫性肾病肾脏组织中也发现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的浸润,共刺激分子在肾固有细胞上的表达,这些均表明非免疫性肾病病理机制可能与共刺激信号和免疫活性细胞参与有密切的关系,但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鉴此,本文以小鼠叶酸性肾病(FAN)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共刺激分子以及淋巴细胞在叶酸性肾病病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共刺激分子4-1BB激发型抗体进行干预性实验治疗,探讨FAN的可能免疫病理机制和4-1BB抗体干预治疗的潜在机制,为非免疫性肾病新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一.小鼠叶酸性肾病免疫病理机制的探讨 小鼠叶酸性肾病模型是研究肾功能衰竭和肾间质纤维化的模型,该病主要由于小鼠注射叶酸后,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引起急性小管坏死。有研究显示在叶酸性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共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但免疫病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小鼠叶酸性肾病模型,收集标本:血上清、肾脏和脾脏,分别行肾功能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淋巴细胞细胞分离和T细胞亚群检测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病理过程经历两个阶段,早期,小鼠的Bun和Cr显著高于正常组,死亡率达到49%;晚期,小鼠的Bun和Cr开始下降,总死亡率达到60%。激发型抗4一IBB单克隆抗体对小鼠叶酸性肾病的干预治疗及其机制探讨中文摘要且在整个病理过程伴有细胞浸润,晚期巨噬细胞和T细胞大量浸润于肾间质和肾纤维化区域。有趣的是4一扭B在整个病理过程中出现两次高表达,在实验第3天,4一IBB高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上,之后有所下降,但在实验第21天,4一IBB又呈高表达。T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显示,在早期CD3十、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在晚期,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组,但CDS+T淋巴细胞百分率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却未有显著性变化。 上述结果显示,叶酸性肾病的病程涉及免疫应答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即早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期,CD3+、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程度增强;随后的晚期即慢性肾功能衰竭期,免疫应答低下。整个疾病进程中都伴有4一IBB等共刺激分子的上调表达,CD4+T细胞亚群主要介导了孙创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免疫应答。二.激发型抗4一IBB单克隆抗体对小鼠叶酸性肾病的干预治疗及其机制探讨 本文运用4一IBB激发型抗体治疗小鼠叶酸性肾病,从而进一步探讨共刺激4一IBB信号在疾病中的作用,为非免疫性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小鼠腹腔注射抗4一IBB抗体以治疗叶酸性肾病,取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CM检测,肾功能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干预治疗后,小鼠肾脏病变明显改善,扩张和萎缩的肾小管、肾间质纤维化的区域明显缩小,病变区域也只呈现局部分布,死亡率也从60%下降到29%,并能恢复小鼠的Bun、Cr水平和减少巨噬细胞的浸润。值得注意的是,干预治疗后,降低了CD40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高表达,但对于高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B7一1却无明显作用。此外,抗4一IBB抗体的干预治疗对小鼠的免疫应答和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前已发现,叶酸小鼠的免疫应答在急性期明显亢进,而在后期则表现为明显的低下状态。抗体干预治疗后第3天,小鼠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低于FA组,且与FA组有显著差别,CD3、CD4的表达量己接近正常组。干预后第14天,小鼠CD3+、CD4+T琳巴细胞百分率高于FA组,且与FA组有显著差别,CD3、CD4的表达量已接近正常组。但在干预治疗过程中,CDS的表达率却未发生显著变化。 上述结果显示,运用4一IBB激发型抗体干预治疗小鼠叶酸性肾病,小鼠肾脏在组织学上得到了改善,浸润细胞减少,小鼠CD3十、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激发型抗4-IBB单克隆抗体对小鼠叶酸性肾病的干预治疗及其机制探讨中文摘要和强度都得到改善,下调了CD40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因此,抗4一IBB抗体的干预治疗FAN能明显保护肾脏功能。小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率先运用小鼠叶酸性肾病这个非免疫性肾病模型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其免疫病理机制,结果发现叶酸性肾病的病程涉及早期的急性肾衰期和晚期的慢性肾衰期,伴有共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且在急性和慢性期的免疫应答状态和强度都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了4一IBB激发型抗体进行干预治疗,发现抗4一IBB抗体的干预治疗能恢复Bun和Cr水平,减少细胞浸润,改善免疫应答状态和强度,保护肾脏功能,为非免疫性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