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我院近5年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2.结合近年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新的指南共识,讨论嗜酸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筛选我院近5年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嗜酸性胃肠炎患者。2.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88人,其中男性48人,女性40人,男:女=1.2:1,平均年龄(45.1±14.0)岁,其中30-50岁的患者共计45人,占比51.1%。存在明确过敏史的患者共计15人,占比17.0%。经相关科室确诊的合并有其他变应性疾病的患者共计3人:哮喘1人,荨麻疹2人。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排除寄生虫感染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78例患者存在腹痛症状,占88.6%,其他常见症状有腹胀(37.5%)、恶心(29.5%)、腹泻(28.4%)、呕吐(21.6%)、反酸(15.9%)、上腹烧灼不适(14.8%)等,其他伴随症状有纳差、消瘦、嗳气等。实验室检查方面有70例患者外周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占比79.5%,平均值4.72×10~9/L,最大29.66×10~9/L。51例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查的患者中有11人IgE水平升高,占比21.6%,中位数704.9IU/ml,最大值达到我院检查上限2500 IU/ml。66例进行血清过敏原监测的患者中,44例发现过敏原,占比73.3%。40例患者行骨髓穿刺术,37例患者骨髓液涂片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占比92.5%,中位值16.0%,最大值72.4%。62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中,消化道完全正常13人,腹腔淋巴结增大共16人,消化道管壁增厚共16人,腹腔积液13人,其他异常见于肠腔狭窄、积液、扩张等。胃镜检查82例,其中大致正常的患者21例,占比25.6%,最多见异常为充血,其次为糜烂、溃疡、水肿、隆起等;结肠镜检查70例,其中大致正常共计43例,占比61.4%,最多见异常为隆起/息肉,其次为糜烂、充血等。病理学检查显示胃镜下十二指肠、结肠镜下回肠末端及回盲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平均值较高。治疗方面单纯采用饮食剔除治疗者共11人,其中5人症状改善,有效率45.5%;病变仅累及上消化道的25名患者应用PPI治疗,其中有效15人;共有65例患者最终收到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良好的药物反应,其中1例患者激素治疗10月后出现了严重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最终死亡,余患者无死亡报告。结论1.以腹部症状为主来源就诊的患者,特别是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的,如果存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并且腹部CT、内镜检查表现不特异,排除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疾病后,应该高度考虑嗜酸性胃肠炎的可能,可进一步完善过敏原检测、骨髓涂片检查、活检组织病理检查。2.男性患者发病年龄更早,集中于41岁,女性稍晚,集中于50.5岁。3.血清IgE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无关联性。提示IgE在该病的发生过程中不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主要因素。4.目前嗜酸性胃肠炎的诊断离不开病理学检查,内镜下广泛留取病理标本可以提高阳性的可能性,于十二指肠、回肠末端或者回盲部留取活检阳性率更高。5.饮食治疗和PPI对部分患者有效;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并发症较多,并且不能用于长期维持。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可以再次诱发该病,但糖皮质激素治疗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