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笔者2018年3月考察的长期陈列于尼泊尔国家博物馆的8尊释迦牟尼代表性佛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展开探究了尼泊尔马拉晚期的佛陀造像艺术特点和形成原因。论文首先从这些雕像的形象、铸造工艺、收藏来源等入手,进行叙述和介绍。然后根据佛传故事和密教教义,对它们当中所出现的坐姿、手印、金刚杵、钵与锡杖等符号的象征性加以解释,据此分析马拉晚期佛像所具有的隐密特征。其次,论文还将马拉晚期佛像与犍陀罗、秣菟罗等早期佛像以及斯瓦特、汉藏等地区的同期佛像进行对比。一方面从造型比例、面容、衣着方面,总结出马拉晚期佛像清秀隽雅、薄透逸动的艺术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在饰物和装饰纹样这些元素运用中归纳出马拉晚期佛像装饰化的特点。最后,本论文试图发现马拉晚期佛像的艺术风格成因,并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复兴传统佛教艺术的诉求,其二是当地手工艺人的审美,其三是尼泊尔宗教思想对美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其四则是尼泊尔佛教艺术对外的交流。借探析以上四点成因,本文对尼泊尔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梳理,介绍了加德满都谷地的人口结构以及尼瓦尔艺人的手工艺传统,并从宗教美学的角度上对当地的人情风物、生活习俗进行了解读。揭示出马拉晚期佛像艺术手法和风格上对尼泊尔现当代佛教造像发展的参考与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