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助困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困工作包括经济(物质)资助和精神(心理)援助两个方面。就经济(物质)方面而言,助困工作不仅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失去求学机会,还要缓解其在求学期间生活和学习费用不足的压力;就精神(心理)援助方面而言,通过助困,既要教会学生懂得接受、懂得感恩,更要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奋发向上,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因此,高校助困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文认为,当下我国针对高校贫困生已经建成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勤、补、减”,使贫困学生上得起学并解决基本生活困难,能够专心于学业。但是,高校助困工作中尚存在着助困理念与助困效果不完全吻合的现象,助困工作中重经济(物质)资助、轻精神(心理)援助的情况比较普遍。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比别的学生需要克服更多心理压力,因此,在建立起较系统的经济(物质)助困体系以后,高校助困工作方式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援助,应成为当下助困工作的关注点。本文以我国建国以来高校助困工作历史为线索,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问卷,探究高校不同历史时期助困理念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当前助困工作的困境,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下,从高校的顶层设计、优化助困机制、重视实践教育、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四个方面推进助困工作发展,以达到助困理念与助困效果的双向平衡,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