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难溶性药物,尤其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中的Ⅱ类药物,溶出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溶出较差的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通常较低,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对于提高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兰索拉唑(Lansoprazole,LSP)为第二代质子泵受体阻制剂,对治疗胃溃疡有很好的疗效,优于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且无明显副作用。根据Lipinskis Rule-of-five,兰索拉唑的理化性质(Log P=2.875,分子量369,氢键供体为1,氢键受体为5)表明它属于BCSⅡ类药物,即具有较差的溶解度和较高的渗透性。极低的溶解度和较差的稳定性困扰着兰索拉唑制剂的发展。
固体分散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之一。但由于现有制备方法的局限性,固体分散体在制备和工业化生产方面存在问题,且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理化性质重现性差。到目前为止,固体分散体的商品化应用仍非常有限。本文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新的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流化床喷雾包衣技术,来制备兰索拉唑固体分散体,通过制剂手段提高兰索拉唑在制剂中的稳定性,并将其制备成肠溶制剂,避免其在胃内失活,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方法:本课题以PVPk30作为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采用流化床喷雾包衣技术制备LSP/PVPk30固体分散体,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粉术衍射(XPRD)技术对制备的固态分散体进行了性质分析;并将制备的微丸装入肠溶胶囊壳或进行肠溶包衣将其制成肠溶制剂,并对其肠溶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形态和制剂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结果:制备的兰索拉唑固体分散体微丸其溶出度得到显著提高;DSC分析发现在LSP/PVPk30为1/2及更高比例PVPk30的体系中药物的吸热峰消失了,表明LSP和PVPk30之间形成了固体分散体,FT-IR分析表明兰索拉唑与PVPk30之间存在强烈的分子间相互作用,XPRD分析证实了LSP晶体的消失,LSP可能以无定形或分子态分散于载体材料中的;装入肠溶胶囊的微丸,在0.1 M盐酸溶液中2小时不溶出,但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45 min溶出只有60%左右,在使用HPMCP-55S作为肠溶材料包衣增重45%或使用Eudragit E30-D水分散体增重80%时,也能够实现药物在0.1 M盐酸溶液中2小时不溶出,但其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溶出显著高于灌装肠溶胶囊处方的溶出;流动性、圆整度、脆碎度和含药均匀性检查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标准,稳定性考察结果较好。
结论:流化床喷雾包衣技术制备固体分散体切实可行,值得推广应用。通过制各固体分散体可以显著提高兰索拉唑的溶出度。通过对处方的筛选和优化获得了较为稳定的LSP/PVPk30/碱三元固体分散体。通过肠溶包衣即可以实现药物的肠内释放,避免其在胃内的失活,又可减少光线、湿度等环境因素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总之,本课题结合固体分散体技术和肠溶包衣技术获得了一种稳定性较好的肠溶制剂,实现了药物的快速溶出和肠内定位释放的目的,为拉唑类药物制剂的发展引入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