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不仅反映了不同部门间的经济利益格局,也由于三者的经济行为方式各异,这一分配结构亦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却逐年下降,而政府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则逐渐上升,这一不合理现象不仅日益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研究不应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利用资金流量表初始数据对1992-2008年间我国居民收入份额的演变进行了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表明,不管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自1992年至1996年均有所上升,但1996年后则均渐趋下降。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占比在1996年分别为66.48%和68.44%,至2008年则降至57.23%和57.11%,分别下降了9.25和11.33个百分比。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政府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自1996年以来均呈上升趋势。其次,本文对我国1998-2008年资金流量表中的初始数据进行了相关调整,对调整后的数据的比较分析显示,一方面,政府实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更大、增长更快,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偏低的事实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利润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在1998年至2007年增长了23.8倍,而非国有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在相应年份分别为12.76%、12.99%,几乎没有增长。简要的国际比较也表明我国居民收入所占份额明显偏低,不仅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低于波兰、匈牙利等转轨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亚洲邻国。再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除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以及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快速增长这两项被较多讨论的因素外,政府部门收入占GDP比重的不断提高和国有企业利润的迅速增长也是导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的扩张和垄断地位的加强严重阻碍着民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居民收入的增长也有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制度外收入的大量存在、居民财产性收入过少以及再分配转移收入为负也是不应忽视的因素。论文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探讨了相关政策建议,我们认为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严格规范各级政府的非税收入,将各种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施行税收法定原则;进行结构性减税;切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真正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努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薪收入;努力实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总量增加和构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