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西方金融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深化导致金融“脱媒”现象显现,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但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放松为银行混业经营解除了部分政策限制,金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由此,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兴起一股自由化浪潮,逐渐开展起业务创新,并将业务重点从以利息收入为主的信贷业务转移到各种非利息业务上。通过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或与其他金融领域如证券、基金、保险等建立合作联盟,西方商业银行得以开展各种金融产品代销业务,既拓宽了非利息业务范围,实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又扩大了收入来源。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时变得更加谨慎,但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大多仍超过了40%。非利息收入仍是西方大型商业银行除传统的利息收入外的一项支柱性收入。
在我国非利息业务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和法规逐步变得完善,为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商业银行在面临着外资银行的冲击,以及存贷利差缩小的困境时,已然将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调整收入结构上升到战略层面,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推进非利息业务的开展。到2012年底,我国五大国有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已达2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稍低,但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然而,发展非利息业务是否真的能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梳理了非利息收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非利息业务引起的效应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对银行绩效有正面影响,另一种认为加大了银行收入的波动性,对银行绩效有负面影响。在总结相关文献的过程中,还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方法,但发现由于我国实际情况与西方国家有差异,国外的相关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同时我国学者在研究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时,大多将代表银行绩效的指标(资产收益率和风险)分别用作因变量,单一的考察非利息收入对该指标的影响。为了能更好的研究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综合绩效的关系,本文将用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本文从理论层面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业务是否能提高银行的绩效:①金融创新理论。无论是宏观层面、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理论都认同发展非利息业务能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②协同效应理论。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能降低平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⑧风险管理理论。商业银行能将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业务构造成有效的投资组合,平衡风险,还能将设计的非利息业务产品销售出去,转嫁风险。
进行理论分析后,为给实证研究打下基础,还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面临的环境、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既受到约束又面临着机遇:政策层面上,虽然关于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相关监管法规正逐渐放松,但分业经营的大前提仍是最大的制度障碍;经济技术层面上,国际经济的发展及国内经济主体对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促使商业银行拓宽非利息业务范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非利息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支撑;金融市场中,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开拓非利息业务,混业经营趋势已逐步显现。
尽管外部环境相同,但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不尽相同。无论是非利息收入的绝对规模还是其占营业收入的相对规模,国有商业银行都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分布更广,品牌影响力更大。而两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趋势基本相同,均随着宏观政策和经济金融环境变化而变化,但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具灵活性的经营机制逐渐发挥作用,近几年来,其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呈现出高于国有银行的趋势。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另一个相同点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的绝大比重,投资收益、交易净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波动性较大、风险较高,对宏观经济变化敏感,且受限于各银行的自身经营能力,未构成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未来,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将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非利息收入总规模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还将提高。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我国16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以2003-2012年为考察期,对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的关系进行了两部分实证研究:首先,以存贷利差(NIM)为因变量,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NIIR)为自变量,3个月期同业拆借利率(R3M)等指标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将数据处理、回归后,发现国有银行组和股份制银行组的NIIR对NIM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得出结论,发展非利息业务不会对传统的信贷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以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AROA)为因变量,非利息收入四个组成部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交易净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用FCIR,IIR,EIR,OIR表示)为自变量,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 SET))、资本比率(E/A)、成本费用率(CIR)、宏观经济状况(GDP)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国有银行组和股份制银行组FCIR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银行绩效有正面影响;国有银行组和股份制银行组IIR的系数为负值,表明投资收益对银行绩效有负面影响;国有银行组EIR的系数为负值,股份制银行EIR的系数为正值,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可能是股份制银行交易净收入的风险并不比银行全部业务的整体风险高,交易净收入带来的收益增加对银行绩效有积极影响;国有银行组和股份制银行组OIR的系数为负值,表明其他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有负面影响。
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作出了如下总结: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发展现状很不平衡,总体来说,由于具有一系列的先发优势,国有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状况要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好,但所有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外部环境都相同,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不同种类的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在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时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对我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提高对非利息业务的重视,可以增加资源投放以及加大对员工非利息业务完成业绩的考核比重;二是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和新技术增强业务创新力。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好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创新力,引进产品设计、营销、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和新的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非利息业务的创新力;三是发挥各自的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商业银行应区分客户群,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四是加强非利息业务风险管控。非利息业务的不同组成部分风险不同,尤其要对风险高的投资收益和交易净收入加强风险管控;五是加强成本管理。非利息收入的增多伴随着营业成本的上升,营业成本的增幅超过非利息收入的增幅将给银行绩效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成本管理。
鉴于自身理论知识的浅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本文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我国非利息业务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和法规逐步变得完善,为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商业银行在面临着外资银行的冲击,以及存贷利差缩小的困境时,已然将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调整收入结构上升到战略层面,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推进非利息业务的开展。到2012年底,我国五大国有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已达2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稍低,但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然而,发展非利息业务是否真的能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梳理了非利息收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非利息业务引起的效应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对银行绩效有正面影响,另一种认为加大了银行收入的波动性,对银行绩效有负面影响。在总结相关文献的过程中,还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方法,但发现由于我国实际情况与西方国家有差异,国外的相关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同时我国学者在研究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时,大多将代表银行绩效的指标(资产收益率和风险)分别用作因变量,单一的考察非利息收入对该指标的影响。为了能更好的研究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综合绩效的关系,本文将用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本文从理论层面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业务是否能提高银行的绩效:①金融创新理论。无论是宏观层面、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理论都认同发展非利息业务能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②协同效应理论。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能降低平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生范围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⑧风险管理理论。商业银行能将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业务构造成有效的投资组合,平衡风险,还能将设计的非利息业务产品销售出去,转嫁风险。
进行理论分析后,为给实证研究打下基础,还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面临的环境、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既受到约束又面临着机遇:政策层面上,虽然关于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相关监管法规正逐渐放松,但分业经营的大前提仍是最大的制度障碍;经济技术层面上,国际经济的发展及国内经济主体对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促使商业银行拓宽非利息业务范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非利息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支撑;金融市场中,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开拓非利息业务,混业经营趋势已逐步显现。
尽管外部环境相同,但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不尽相同。无论是非利息收入的绝对规模还是其占营业收入的相对规模,国有商业银行都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分布更广,品牌影响力更大。而两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趋势基本相同,均随着宏观政策和经济金融环境变化而变化,但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具灵活性的经营机制逐渐发挥作用,近几年来,其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呈现出高于国有银行的趋势。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另一个相同点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非利息收入的绝大比重,投资收益、交易净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波动性较大、风险较高,对宏观经济变化敏感,且受限于各银行的自身经营能力,未构成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未来,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将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非利息收入总规模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还将提高。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我国16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以2003-2012年为考察期,对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的关系进行了两部分实证研究:首先,以存贷利差(NIM)为因变量,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NIIR)为自变量,3个月期同业拆借利率(R3M)等指标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将数据处理、回归后,发现国有银行组和股份制银行组的NIIR对NIM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得出结论,发展非利息业务不会对传统的信贷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以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AROA)为因变量,非利息收入四个组成部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交易净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用FCIR,IIR,EIR,OIR表示)为自变量,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 SET))、资本比率(E/A)、成本费用率(CIR)、宏观经济状况(GDP)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国有银行组和股份制银行组FCIR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银行绩效有正面影响;国有银行组和股份制银行组IIR的系数为负值,表明投资收益对银行绩效有负面影响;国有银行组EIR的系数为负值,股份制银行EIR的系数为正值,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可能是股份制银行交易净收入的风险并不比银行全部业务的整体风险高,交易净收入带来的收益增加对银行绩效有积极影响;国有银行组和股份制银行组OIR的系数为负值,表明其他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有负面影响。
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作出了如下总结: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发展现状很不平衡,总体来说,由于具有一系列的先发优势,国有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发展状况要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好,但所有银行非利息业务的外部环境都相同,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不同种类的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在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时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本文根据研究结论,对我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提高对非利息业务的重视,可以增加资源投放以及加大对员工非利息业务完成业绩的考核比重;二是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和新技术增强业务创新力。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好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创新力,引进产品设计、营销、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和新的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非利息业务的创新力;三是发挥各自的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商业银行应区分客户群,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四是加强非利息业务风险管控。非利息业务的不同组成部分风险不同,尤其要对风险高的投资收益和交易净收入加强风险管控;五是加强成本管理。非利息收入的增多伴随着营业成本的上升,营业成本的增幅超过非利息收入的增幅将给银行绩效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成本管理。
鉴于自身理论知识的浅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本文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