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宝石能谱CT在胸痛三联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索急性胸痛患者胸痛三联血管造影检查中,保持临床可接受的图像质量前提下,降低管电压、减低造影剂浓度,使其辐射剂量的减低。材料与方法:对60例急性胸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作一站式CT血管成像,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标准,体重指数均<25kg/m2,无CT造影禁忌症。其中30例患者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压为120kV,造影剂为碘帕醇(370mgI/ml)的256排螺旋CT传统扫描,作为组1;另外30例患者行宝石CT低剂量与低浓度对比剂的“双低”扫描,即组2,实验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管电压定为100kV,对比剂为270mgI/ml的碘克沙醇。两组原始数据分别采用FBP(filtered back projection,滤波反射投影技术)及30%ASiR(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进行薄层重建。采用多种图像重建技术,如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由2名资深放射科医师采用量化评分制度独立对两组图像血管显示清晰度按5个等级进行主观评分,对于疾病诊断,若双方意见有分歧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测量比较不同位置、节段的CT值及标准差评价两组图像的血管强化程度,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客观比较两组图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ED)用机器自动生成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与转换系数0.017mSv/(mGy·cm)计算。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最终诊断,评价双低扫描技术在胸痛三联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病人年龄、体重指数、平均身高、心率及扫描长度、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实验组的CTDIvol为(12.43±0.5) mGy,对照组的CTDIvol为(54.97±7.1) mGy,实验组的DLP为(147.54±15.6)mGy,对照组的DLP为(1653.82±294.8)mGy,所得实验组的有效辐射剂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2.50±0.2mSv vs.28.11±5.0mSv, p <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平均得分分别为4.6±0.8,4.3±0.9,均能满足诊断需要,两两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管的CT值均高于300HU,实验组的CT值高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的SNR (22.3±1.6vs.16.7±3.0, p=0.59)、 CNR (26.7±2.0vs.21.3±1.4, p=0.25)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宝石CT采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联合“双低扫描”在心电前门控模式下使胸痛三联症一站式扫描检查在得到临床所需图像信息的同时,显著降低有效辐射剂量,而且客观上能起到降低噪声,抑制伪影,提高图像质量的作用。在急性胸痛患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