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微孔聚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1983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酰亚胺以其优异的介电性能、机械性能、耐湿热性、化学稳定性及耐辐射性,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及核电等高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近年来深受材料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尤其微孔聚酰亚胺材料因其兼备聚酰亚胺与微孔材料的诸多优点,对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聚双马来酰亚胺是加成型聚酰亚胺中的一类重要品种,因其结构的特殊性,使其不仅拥有聚酰亚胺类的优异性能,而且比普通聚酰亚胺具有更加广泛的用途。聚双马来酰亚胺是由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首次成功研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该复合树脂已被用做电路基板、绝缘材料、缓冲材料及隔热隔音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机械电子等高技术领域。  本论文以系列质量配比的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MI)前驱液与苯乙烯为原料,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中使两者均匀共混。将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前驱液及其与苯乙烯的混合液分别在100kGy,300kGy,400kGy,800kGy,1.0MGy和1.2MGy不同剂量下进行电子束辐照,束流为8.5mA。完成了BMI前驱液中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合成了双马来酰亚胺自聚物和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共聚物。优化的反应条件: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MI)前驱液与苯乙烯最佳质量比例为10∶1,引发酰亚胺化的最低辐照剂量为400kGy。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综合热分析(TG/DTA联用)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对合成的聚双马来酰亚胺及其辐照前后的分子结构变化、耐热性以及断面结构等进行了表征。FT-IR谱图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实现了酰亚胺结构的产生,并引发了BMI与苯乙烯中C=C双键的自由基共聚。综合热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分解峰值温度高达452.18℃。  与传统热酰亚胺化及热引发聚合相比,电子束辐照法具有均匀、高效和无需引发剂的显著优点。双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共聚物中高分量刚性五六元环的存在使其具有高硬度、优良的耐湿热和耐溶剂性能,为其用于隔热隔音材料、绝缘薄膜等,应用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等领域提供更加广泛的用途。
其他文献
当入射光照射样品分子时,光的能量与方向都发生改变,利用得到的分子结构的相关信息而实现的定性检测的分析方法为拉曼光谱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
酶的催化作用保障了生命系统的功能性和完整性,因此提高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是生命科学、药物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大量文献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一些酶的催化效率和结构稳定性,所以利用更为全面的手段研究表面活性剂与酶的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选用了具有更低临界胶束浓度的gemini型表面活性剂,分别研究了在其单体及蠕虫状胶束状态时与α-糜蛋白酶(α-CT)的相互作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