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准确诊断、评价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空间结构,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2D DSA只能提供大脑血管系统的二维影像。CTA可提供颅内血管的三维影像,但不能提供颅内血液动力学的信息。3D DSA通过旋转采集后重建获得多角度斜位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价及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赋予了特殊意义。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评价2D DSA、3D DSA(MIP、SSD、VR)及3D 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 选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CT或腰穿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1岁)。经常规DSA、3D DSA及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 DSA、3D DSA(MIP、SSD、VR)及3D CTA(SVR)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CTA检查方法:使用东芝的Multi-Aquilion 4层螺旋CT扫描系统。常规头部CTA检查法,原始数据经SGI-02工作站处理,软件为Alatoview。本研究采用SVR显示法。 2D及3D DSA脑血管检查法:用GE公司的GE Adventx LCV-Plus心血管造影系统,图像后处理采用Sun Spare UNIX系统的GE公司AW4.0工作站。2D DSA采用常规股动脉四血管造影法,摄取前后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像。3D DSA通过旋转造影采集数据,二次旋转时向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要求颅内动脉在旋转过程中持续显影。所获得的系列图像在工作站进行3D重建,选择MIP、SSD、VR的透明化重建三种显示法。 通过2D DSA的正、侧位或加斜位,3D DSA的MIP、SSD、VR,CTA的SVR图像,分别对a:动脉瘤的检出率;b: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的关系进行评价。 统计方法:2 D DSA和3 D DSA与3 D CTA对动脉瘤检出率比较使用四格表x,检验,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的比较使用行乘列表x,检验,检验应用SPSS10.O统计学软件进行。结果 3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ZD DSA、3D DSA、CTA检查确定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其中24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有一例为3个动脉瘤。微小A瘤(直径小于2~)10个。行外科手术共21例,行血管内检塞治疗5例。2例未经外科手术及介人治疗。 就动脉瘤检出情况,ZD DSA的真阳性率85%,假阴性率为巧%;3DDSA的MIP真阳性率94%,假阴性率为6%;3D DSA的SSD、VR的真阳性率 100%,假阴性率为0;CTA的真阳性率88%,假阴性率为12%。对于动脉瘤的检出率,ZD DSA与CTA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别,3D DSA的SSD、vR与CTA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别。 就动脉瘤颈及与临近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ZD DSA只对4个瘤颈清晰显示,巧个瘤颈形态及临近血管三维空间结构无法显示。MIP对3个瘤呈错误显示或未显示,对10个瘤颈及载瘤血管的关系显示准确清晰;SSD对32个瘤颈及周围血管三维结构能准确清晰显示;VR对30个瘤颈及周围血管三维结构能准确清晰显示。SSD、VR的错误显示率均为O。CTA对5个瘤颈错误显示或未显示,对20个瘤颈及周围血管三维结构清晰显示。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ZD DSA与CTA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DDSA的SSD、VR与CTA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1.ZD DSA提供了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的信息,是3D DSA造影与动脉瘤介人治疗的基础,有其他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2.3D DSA在瘤的检出率、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显示方面均较CTA有明显优势,为制定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 3.ZD DSA与CT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别,但在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CTA优于ZD DSA。 4.CTA因创伤小、操作简单和安全性好等原因,仍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