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本病的临床疗效尚不尽如人意、且本病常常反复发作。如今基于中医体质学的医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各学科的重视。采用中医药与中医体质相结合,标本同治的方法防治中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广泛的前景。然而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体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层次的调查研究。本次研究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未病”提供体质类型基础,进行个体化干预防控,指导、改进治疗方法。 方法: 采集2014年01月01日-2014年12月31日陕西省中医医院干保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不低于300例。给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作体质辨识。根据患者体质辨识结果为每位患者完成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表。对本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律进行分层、横断面的探索性研究。 结果: 1.一般情况 30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23例,女性患者182例,平均年龄(57.3±1.0岁)。40-59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78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110例;60-75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7例,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72例。故不同性别内两年龄组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患血管病病史总体构成比不同,(P=0.000<0.05)。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后分别为脑卒中、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椎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心肌梗死。 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类型体质分布的情况 30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气虚质所占的比例最大,占36.56%,其后分别为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总体来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体质以气虚质为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0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兼夹体质15例,占总病例数的4.92%。单一体质有290例,占总病例数的95.08%。 将40-59岁患者命名为中年组,60-75岁患者命名为老年组。中年组主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41.1%)阴虚质(20.0%)阳虚质(16.2%);老年组主要体质类型为阳虚质(34.8%)气虚质(30.4%)阴虚质(23.0%)。两年龄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体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阳虚质、气郁质在中年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6.22%、11.89%;在老年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分别为34.81%、2.22%;两年龄组间阳虚质、气都质这两种体质构成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气郁质在男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和女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3.15%、10.88%,两组间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年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阳虚质均分为39.14、气郁质均分为39.10;老年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阳虚质均分为46.04、气郁质均分为34.42。两组阳虚质、气都质这两种体质均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患血管病病史中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发病率最高。 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中气虚质所占的比例最大,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大部分患者以单一体质为主。 中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阳虚质。 阳虚质在老年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所占的百分比要高于中年组。而气郁质在老年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所占的百分比要低于中年组。 气郁质在女性后循环缺血性患者中所占的百分比要高于男性患者。 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体质更偏于阳虚,而中年组患者气郁的倾向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