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十年中,网络经济的蓬勃兴起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架构,它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特征,使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正面临严峻的变革。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持续增长与通货膨胀是紧密相联的。经验上看,如果失业率低于5.5%—6%,经济增长率超过2%—3%时,就会出现交替现象。然而,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过程打破了这种经典理论的预言,成功地实现了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梦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网络经济下信息技术的创新促进企业的产生,新企业的“群聚”促成了信息产业的兴起,而美国过去几十年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又为信息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资本市场的创新以及政府的关注进一步加速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信息产业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支持了“新经济”的诞生,也即网络经济下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创造了美国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奇迹。在此前提下,研究网络经济下中国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综观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正在经历的网络经济革命,这三次创新浪潮都通过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其中网络经济革命通过以网络形式重新构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方式,极大的影响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从宏观上看,网络经济对就业和产出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态,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从产业发展来看,与网络经济相关的网络产业蓬勃发展,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教育、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制造、居民消费与投资的微观层面看,通过建立大型的网络虚拟市场,彻底改变传统企业和居民的交易行为方式。网络经济不是单纯的技术现象,也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技术—经济范式更替的产物。并且与前两次创新浪潮相比,网络经济创新浪潮具有更强、更剧烈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其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两次创新所不具备的,从而具有更明显的经济范式变革的特征。本文的主题是论述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的重大影响。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数理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且以计量研究为主。全文分七章。第一章导论是本文以后各章研究的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对网络经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并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首先对网络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指出网络经济的本质是重大技术创新引起的经济范式的变革。然后对网络经济的新特征作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网络倍增效应下的网络经济性,并重点对网络外部经济性效应进行微观分析和案例实证,验证了网络直接外部经济性效应和间接外部经济性效应,最后分析了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构成的冲击。第三章重点分析网络经济创新浪潮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内在机理。本章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入手,指出创新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打破经济的循环流转,引发产业革命。然后根据弗里曼为代表的“新熊彼特学派”进一步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型、突进型、技术系统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更替等四类,进一步说明网络经济的本质是重大技术创新引起的经济范式的变革。并延续这一主题,根据罗默和卢卡斯的新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内生和人力资本内生指出技术知识不仅形成自身的递增效应,而且能够渗透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指出技术创新与扩散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而着重从微观上研究了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发现技术创新的扩散规律。沿着技术创新这条主线,指出经典理论的分析立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网络经济创新浪潮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创新的共性外,还具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因此,要分析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内在机理必须结合网络经济时代创新的特点。接着沿用创新的分析框架,指出了网络经济创新浪潮是以知识为资源的创新,网络经济时代创新的主导产品是数字产品和互联网,并对数字产品的定价和所具有的特殊成本结构以及所处的市场性质进行微观分析,为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作进一步铺垫。网络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具有产业相关性、非竞争性和潜在需求性三大特点,这也是技术创新引发产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进而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效应特征,并进一步重点分析信息技术扩散的技术溢出效应,由此得出网络经济创新最大的特点是其极强的扩散性和渗透性引发的交易范式变革,从而大大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这是网络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在根源。因此,网络经济对经济的影响在本质上表现为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在现象上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或产业革命。根据技术演进的特点,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将分别从创新的形成和创新的扩散两方面论述。本论文将主要研究创新的形成与扩散过程对经济在宏观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对总产出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并重点研究创新的扩散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创新的形成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否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信息技术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否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创新的扩散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扩散是否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信息技术的扩散是否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增加就业效应还是减少就业效应。本章的研究是下面几章从数量上研究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基础。第四章重点从数量上研究网络经济信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本章利用1983—2005年信息技术产业的数据与同期的我国GDP数据来研究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章首先计算了在此期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对名义GDP、对名义GDP增长、对实际GDP和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并发现不论是用哪一种方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呈现阶段性和滞后性,同时发现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更能真实的反映经济的波动情况,这也为后面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数据的选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运用这一期间信息技术产业的实际产值和实际GDP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信息技术对总产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期为4年。最后,在前一分析基础上,运用这一期间信息技术产业的实际产值和实际GDP数据进行单因素OLS回归分析,得出了信息技术滞后4年的数据对GDP的影响弹性为0.38,并计算出在此期间的信息技术创新产出效应,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第五章采用数理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因素来研究信息技术扩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本章以宏观经济理论为研究起点,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思想和方法为研究主线,对内生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于政府部门科学合理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章首先介绍网络经济技术创新的扩散对总产出影响的过程;其次介绍网络经济生产率增长的特点,并进一步对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对传统三次产业的扩散效应进行分析,并且归纳总结了网络经济信息技术对生产率贡献的经验研究;最后,对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计量研究。在这一部分,首先介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其次,介绍经济增长要素贡献份额的传统测算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简要的评价;接着提出我国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及其贡献的新测算方法,并提出两种计量模型,这也是本文的理论创新之一。本文认为,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的变化不仅以投入要素为载体,通过投入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这一可观测和可度量的指标表示出来,还可通过独立投入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尤其是对于象信息技术这样的技术。鉴于这一考虑,本章构造了反映信息技术进步的新型生产函数。在该函数中,产出不仅与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各要素投入量有关,而且与信息技术生产率有关。最后,运用所建立的两种生产函数,利用1983—2005年的各投入要素的实际数据运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5.0进行OLS回归分析测算,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我国经济增长路径,计算出了我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发现了信息技术扩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特点。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第六章首先对网络经济中技术创新的形成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说明信息技术创新的形成对劳动就业是增加效应,其次,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说明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对劳动就业有增加效应,也有减少效应,并进行具体分析。第三,又进一步对信息技术进步在三次产业的应用和渗透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信息技术进步下三次产业就业量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下的信息技术进步就业效应,并从微观上进行分析。第四,对人力资本投资下的信息技术进步就业效应进行数量建模分析。这一部分是在第五章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二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建立了劳动就业增长模型。这是本文的又一个创新点。本章认为,劳动就业增长不仅与宏观经济、一般资本投入有关,而且也与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其他因素有关。本章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并发现了信息技术增长对就业增长贡献的特点,信息化程度低时,信息技术对就业呈现减少效应,当信息化程度高时,信息技术对就业将呈现增加效应,并通过对该增长模型中信息技术就业弹性的分析,计算出了信息技术就业效应。这是本论文的又一创新点之一。最后,本章从另一个角度,通过资本劳动比的数量分析来研究人均信息技术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进而发现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路径,信息技术扩散初期,信息技术表现为资本密集型(就业减少型)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就业增加型)技术,并验证了我国的信息化程度。这是本文的又一个创新点。第七章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论文总的结论和政策含义。本章共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我国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产出效应存在时滞问题,时滞为4年;二是我国网络经济技术扩散产出效应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信息化程度越高,技术扩散效应越小;三是我国信息技术对经济既有替代效应又有溢出效应;四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五是网络经济下,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共同作用推动经济增长;六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路径,在1983—1994年走的是一条资本深化的道路,在1995—2005年有所改善,不是资本深化的主要原因;七是我国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就业效应呈现出先是减少效应后是增加效应;八是网络经济下,我国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呈现出一定的创新与扩散效应,在未来,我国也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低失业率的双赢局面。本文分析了经济增长中各要素所扮演的角色,研究了经济增长的方式,为我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增长及增长机制,提出了政府应该采取的相应的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