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以其“硬汉子”的形象驰骋于世界文坛,为人所敬仰和喟叹。海明威的一生可谓是不平凡的一生,甚至是充满了勇气和传奇色彩的一生。他自小便酷爱打猎、拳击、捕鱼等充斥着危险和刺激的运动;他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洗礼和锤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亲身感受了战争的硝烟和黑雾;他衷情于甚至沉醉于西班牙斗牛的疯狂和魅力;他曾在非洲的草原上猎杀猛兽,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那份惊奇和刺激;他曾经两次坠机都奇迹般地生还一切的一切都给海明威打上了“硬汉”的烙印,深刻且震撼。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海明威所有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都被其毫不避讳且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变相地流淌出来,无数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这样一一诞生,他们就仿佛海明威的影子一样,伴随着海明威的成长而不断地成长,逐渐地从稚嫩到成熟,从失落到充实,从缺憾到丰满,就这样不断地完整、完善并最终完美。这些硬汉们在海明威笔杆的“栽培”下一点点地长大了,最终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英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甚至成为了海明威标志性的著名格言,他用一支支的铅笔在文坛不辞辛劳,耕作一生,苦苦寻找着自己所向往和期冀的英雄形象,并努力亲身践行。综观海明威笔下的一系列人物,他们身上无不流淌着海明威的精神和血液,在海明威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与他结伴而行,一起在这条心路征程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这也是他留给读者的最可贵的财富。从海明威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笔下硬汉人物的转变,在其20年代的代表作中,人物因为战争的创伤而充斥着虚无、迷惘和幻灭感;其30年代的短篇代表作中则展现了暴力、血腥、死亡等一系列悲观的色彩;40年代的他因为又一次经历了战争,在其作品中,他的心态逐渐从虚无走向了社会人道主义精神;在其50年代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海明威性格中的那份清晰和明确,心态中的那份坚定和力量。所有的这些因素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名中国的作家——余华。余华,一个和海明威相隔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作家,他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代表之一,在他的开山之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遍宣告了自己的叛逆和特立独行,因为他彻底打破常规,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混乱不堪、难以理解、彻底颠覆了的世界中。在余华80年代的作品中,在其非理性世界的大背景中,整个世界充斥着虚无和幻灭,人物展示的本能暴力冲动和对死亡和血腥的真切体验,无一不震撼着读者的感官,挑战着读者的心理极限。其笔下的人物同样也渗透着余华自身的印记,从小在孤独的海洋中泡大的余华,他对黑暗的恐惧是那么清晰而且逼真,一个人的世界是可以培养性格的冷漠和坚毅的,是可以锻造强大的内心和无惧的思想的;再加上其出生于医生世家,死亡和鲜血对他来说早已如同家常便饭,其冷漠的笔锋和近乎残忍的宣泄成为了余华最有力的武器。90年代的余华朝着温和和充实的方向转变了,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丝丝温情,不再是80年代的残忍无道和虚无迷茫,其笔下的人物也被时代磨砺成了一个个不屈于命运的“硬汉”。同样展现了世界的虚无、同样描写了行为上的暴力、同样呈现了对死亡的态度、同样铸就了不屈的“硬汉”,海明威和余华,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也于相似之处展现了各自的异样。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其作品中的人物系列进行分析和探索,以便同中求异,异中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