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苜蓿栽培生产过程中,除受到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的限制外,施肥策略(施肥、施肥频率和接种根瘤菌)成为影响苜蓿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因素。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多年未种植过牧草的科尔沁沙地上,结合当地苜蓿产业需求,于2015年选取国内外13个苜蓿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株高、产量、越冬率等方面草原3号杂花苜蓿表现优异,进一步对其开展了施肥策略研究。在建植时进行根瘤菌接种,生长第2年设置5个施肥量(40、50、60、70、80kg/亩)和3个施肥频率(4、6、8次)的处理,在其生长的第3年继续观测施肥的后效性。通过分析不同施肥量、施肥频率和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地上生物量、生长速率、品质、营养物质分配、土壤化学计量、及后续产量、返青等影响,总结出在较贫瘠的科尔沁沙地上种植苜蓿对施肥的响应规律,为该地区苜蓿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苜蓿草产量相关的地上生物量、茎重、生长速率等指标主要受施肥量的线性效应及二次效应、根瘤菌和施肥频率交互作用的影响,且地上生物量受施肥量的影响较大,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交互作用影响较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主要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且为负效应,其中,根瘤菌与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地上物质分配影响较大。2.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对茎NDF、叶NDF和叶RFV影响较大。叶ADF含量主要受施肥频率的影响,茎ADF含量主要受根瘤菌的影响。茎RFV值和叶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茎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施肥频率的二次效应、根瘤菌与施肥量的交互影响、施肥量与施肥频率的交互影响。3.苜蓿栽培草地土壤无机碳、NO3-N受施肥次数、根瘤菌的二次效应、施肥频率的二次效应、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其中受施肥频率的影响最大。土壤NH4-N受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根瘤菌、施肥量、施肥频率与土壤全N及其他养分(无机碳、NH4-N、NO3-N)构成典型相关关系,各处理对土壤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根瘤菌、施肥量及施肥频率,比值为3.64:1.95:1,其中根瘤菌的影响系数达到0.8581。4.中等施肥水平及接种根瘤菌可显著提高苜蓿地上生物量,第二年地上生物量最大的组合为接种根瘤菌、施肥量为900kg/hm2,施肥6次总计17228.3kg/hm2。接种根瘤菌会促进最后一茬苜蓿的生长,根冠比、地下生物量均明显增加,而ADF和NDF含量下降。接种根瘤菌后苜蓿越冬率明显提高(10.8%),同时有助于苜蓿的返青。根瘤菌接种可降低肥料的使用量;施肥量、根瘤菌、施肥频率对土壤特性的贡献60.10%,对苜蓿长势的贡献为39.58%,对苜蓿品质的贡献为17.09%。5.综合考虑苜蓿产量、品质、返青、土壤养分利用方面,接种根瘤菌,施肥量为60kg/亩,施肥6次为该地区最优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