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颈部结构的CT灌注成像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探讨颈部结构的CT灌注成像的方法学。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对2007年5月-2008年3月南方医院颈部肌肉正常者(本次研究选取右侧胸锁乳突肌)30例行CT平扫及灌注扫描,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7岁,中位年龄43岁。
2、仪器设备
(1)GELightspeed多排螺旋CT机。
(2)美国MEDRAD公司生产的KMP810P型高压注射器。
(3)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优维显)300mgI/ml。
3、扫描方法
横断位平扫,范围从颅底至锁骨上窝,层厚5mm,螺距1.375,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180mA。
选取颈部肌肉(本次研究选取右侧胸锁乳突肌)显示清晰的层面行CT灌注扫描。CT灌注扫描采用5mm×4层轴扫模式,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mA,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0ml,流速4.0ml/s。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5秒开始扫描,扫描40次,每次1秒,间隔时间1秒,共85秒。
4、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
灌注成像数据通过GE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用工作站自带的CTPerfusion3软件的体部肿瘤模式算法,选择右侧胸锁乳突肌显示清晰的层面,依次选取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为输入动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内画出感兴趣区(ROI)后软件根据CT值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自动生成两组不同的CT灌注参数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依据不同的输入动脉将右侧胸锁乳突肌的CT灌注结果分为右侧颈内动脉组与左侧颈内动脉组。
5、统计学分析
对右侧颈内动脉组与左侧颈内动脉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进行两配对样本t检验。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11.5版本,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右侧颈内动脉组与左侧颈内动脉组的CT灌注参数数值分别为:右侧颈内动脉组的BF值(22.12±8.68ml·min-1·100g-1),BV值(2.49±1.03ml·100g-1),MTT值(13.34±7.42S),PS值(4.70±1.85ml·min-1·100g-1);左侧颈内动脉组的BF值(22.13±8.66ml·min-1·100g-1),BV值(2.52±1.02ml·100g-1),MTT值(13.47±7.25S),PS值(4.78±1.82ml·min-1·100g-1)。右侧颈内动脉组与左侧颈内动脉组间的比较,BF、Bv、MTT及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CT灌注成像能够通过一次检查同时获得形态学及功能学两方面信息,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不同输入动脉对颈部肌肉(右侧朐锁乳突肌)的CT灌注参数值无显著性影响。
第二部分: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分析及CT灌注研究
[目的]:
1、研究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
2、研究不同病理类型的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颈部淋巴结病变组:对2007年5月-2008年3月南方医院颈部淋巴结病变者35例行CT平扫及灌注扫描,其中男19例,女16例。
正常颈部肌肉对照组:全部病例来自南方医院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颈部肌肉正常者,共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
2、仪器设备
(1)GELightspeed多排螺旋CT机。
(2)美国MEDRAD公司生产的KMP810P型高压注射器。
(3)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优维显)300mgI/ml。
3、扫描方法
横断位平扫,范围从颅底至锁骨上窝,层厚5mm,螺距1.375,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180mA。
确定颈部淋巴结病变最大层面后行CT灌注扫描。CT灌注扫描采用5mm×4层轴扫模式,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mA,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50ml,流速4.0ml/s。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5秒开始扫描,扫描40次,每次1秒,间隔时间1秒,共85秒。灌注扫描后,行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30ml,流速2.5ml/s,肘静脉注射后立即扫描,扫描范围及条件同平扫。
4、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
灌注成像数据通过GE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用工作站自带的CTPerfusion3软件的体部肿瘤模式算法,在病变显示最清晰的层面,选择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为输入动脉,在输入动脉、病变内画出感兴趣区(ROI)后软件根据CT值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自动生成的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值。
5、统计学分析
1、对颈部淋巴结病变、颈部正常肌肉(本次研究选择胸锁乳突肌)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2、对颈部淋巴结恶性病变、炎性病变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3、对颈部淋巴结恶性病变中的淋巴瘤和转移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两部分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11.5版本,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5例行CT灌注的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炎性病变9例,占25.7%,恶性病变26例,占74.3%。在26例恶性病变中,淋巴瘤7例,占26.9%,转移浸润性肿瘤19例,占73.1%。
(1)、颈部淋巴结病变、颈部正常肌肉的灌注参数数值分别为:颈部淋巴结病变组的BF值(110.66±52.25ml·min-1·100g-1),BV值(6.28±2.59ml·100g-1),MTT值(4.85±2.05S),PS值(19.78±7.27ml·min-1·100g-1);颈部正常肌肉(右侧胸锁乳突肌)组的的BF值(22.12±8.68ml·min-1·100g-1),BV值(2.49±1.03ml·100g-1),MTT值(13.34±7.42S),PS值(4.70±1.85ml·min-1·100g-1)。颈部淋巴结病变与颈部正常肌肉(右侧胸锁乳突肌)间的比较,BF、BV、MTT及P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颈部淋巴结恶性病变、炎性病变的灌注参数数值分别为:恶性病变组的BF值(122.03±53.58ml·min-1·100g-1),BV值(7.00±2.51ml·100g-1),MTT值(4.77±2.23S),PS值(21.34±7.42ml·min-1·100g-1);炎性病变组的BF值(78.23±26.28ml·min-1·100g-1),BV值(4.22±1.30ml·100g-1),MTT(4.97±1.35S),PS值(15.32±3.90ml·min-1·100g-1)。恶性病变与炎性病变间的比较,BF、BV及P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颈部淋巴结淋巴瘤、转移瘤的灌注参数数值分别为:淋巴瘤组的BF值(65.13±20.37ml·min-1·100g-1),BV值(4.65±0.80ml·100g-1),MTT值(6.91±3.18S),PS值(16.11±3.28ml·min·100g-1);转移瘤组的BF值(143.00±46.01ml·min-1·100g-1),BV值(7.87±2.36ml·100g-1),MTT(3.98±1.06S),PS值(23.27±7.64ml·min-1·100g-1)。淋巴瘤与转移瘤组间的比较,BF、BV及P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颈部淋巴结病变与颈部本身的脂肪成分形成良好的天然对比,CT扫描速度快、组织及空间分辨率高,是颈部病变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颈部淋巴结作为头颈部器官,位于颈旁间隙内,不受呼吸活动影响,有利于进行CT灌注研究。
2、通过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不但能够明确病变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以提高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3、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评价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能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灌注变化进行定量观察。本研究显示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灌注BF、BV、MTT及PS值明显高于颈部正常肌肉,对发现颈部较小的病变淋巴结病变有一定提示作用,颈部淋巴结恶性病变的灌注参数BF、BV及PS值明显高于炎性病变,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BF、BV及PS值明显高于淋巴瘤且灌注参数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灌注成像对颈部淋巴结病变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