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0-1930s年间美国奴隶叙事的历史考察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ouwei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奴隶叙事作为自传体文本的不确定性谈起,以时间顺序,从历史、文化及文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奴隶叙事的发展过程,及其中男性及女性作家为了消解其与白人读者在种族、地位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所采用的不同写作策略。从表面上看,这些策略是以文学及文本的形式展现的,但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却体现了黑人奴隶作家在主流社会中寻求自由与认同的种种社会及政治意图。与白人文学不同的是,黑人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单纯“为写作而写作”的行为,它是广大黑人作家在充斥着种族主义、父权制度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在不断地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吸收西方文学传统,并入自我身份意识所创造出的一种历史文化文本。 正是由于奴隶叙事中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它的价值也远远延伸到文学领域以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文学家开始关注奴隶叙事。因为,在这之前历史往往是记录统制者故事的一种刻录工具,而被统治者的历史往往是被边缘化。奴隶叙事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历史在反映20世纪之前少数族裔生活方面的缺憾,也为今天再来解读美国的奴隶制度提供更真实和详尽的资料。 追溯美国非裔文学的发展历程,奴隶叙事是最早的一种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反映广大黑人在主流社会中寻求独立与认同的文学文体。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叶,奴隶叙事一直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的某些特质也始终被现当代的黑人作家所传承。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当代非裔小说与19世纪奴隶叙事在文学形式和主题设定方面的共通之处,探讨了非裔文学如何从自传体叙事过渡到小说,及如何在传统及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进而成就其由边缘到主流的跨越的问题。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繁荣时期,而这种繁荣具体体现在外国文学名著的重译方面,尤其是英、法、德语种的文学著作重译的次数居多。一本原著的汉译本少则二、三种,多则
在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无疑是时下最流行的热词之一,微软、谷歌等全球最大的IT公司纷纷开始部署抢占“云市场”的战略。这朵云,有着怎样的魔力?简单来说,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
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语际间的意义转换,意义是翻译的核心问题。传统翻译理论把意义和形式作为对立面加以研究有其不足之处,因为形式也可以传达意义。符号学理论对符号的意义作
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是现今美国文坛最受关注的华裔作家,她的处女作《女勇士》(又译为《女斗士》)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重大突破,被盛赞为振兴华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