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临床中医辨证分型;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六味地黄丸是否具有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改善妊娠结局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观察,选取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表现,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修正的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辨证分型。第二部分动物造模,6周龄C57小鼠45只、其中雄鼠15只、雌鼠3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夜晚按照雌雄2:1比列合笼交配,次日清晨有阴栓者或阴道分泌物涂片见精子者视为交配成功,计为妊娠第0天。将妊娠的小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禁食12小时后,高剂量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现配的50mg/kg STZ溶液;低剂量组:腹腔注射现配的30mg/kg STZ溶液、间隔24小时注射1次、共注射3次;对照组:一次性腹腔注射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注射4小时后,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自由进水。通过剪尾法采血,用全自动血糖仪检测各组孕鼠妊娠第0、6、9及19天的空腹血糖,空腹血糖>5.1mmol/L即为造模成功。第三部分实验研究,同样6周龄C57小鼠60只,其中雄鼠20只,雌鼠4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夜晚按照雌雄2:1比列合笼交配,次日清晨有阴栓者或阴道分泌物涂片见精子者视为交配成功,计为妊娠第0天。妊娠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中药组小鼠禁食12小时后给予STZ新鲜溶液30mg/kg、间隔24h腹腔注射、共注射3次;正常组不注射。妊娠第9天时,中药组开始六味地黄丸混悬液灌胃,连续10天,至妊娠第18天;模型组灌胃与六味地黄丸混悬液等计量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给予特殊处理。三组小鼠分别于妊娠第0,9,19天称重并检测空腹血糖(测定前10小时禁食);妊娠第19天,小鼠麻醉后,内眦取血,离心后取上清,ELISA测量胰岛素含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剖宫产后记录胎鼠数量、胎盘重量及数量;解剖取出胰腺组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及细胞结构。结果:第一部分临床观察:近9个月时间共收集妊娠期糖尿病病例40例,肺胃燥热证患者12例,占总数的30%;脾胃气虚证患者9例,占总数的22.5%;肾阴亏虚证患者12例,占总数的30%;阴阳两虚证患者7例,占总数的17.5%。第二部分动物造模,低剂量组成模率为70%,死亡率低,高血糖水平能从造模结束后一直持续至妊娠末期;高剂量组成模率为50%,因高血糖水平较高、血糖波动大,孕鼠的耐受性差,死亡率高。第三部分实验研究,(1)体重,妊娠第0天,三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妊娠第9天时,体重均较第0天时升高,但三组间体重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第19天时,三组小鼠体重升高明显,三组间体重差异依旧无统计学意义(P>0.05)。(2)空腹血糖,妊娠第0天,三组小鼠空腹血糖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妊娠第9天时,无论是模型组还是中药组空腹血糖值较正常组都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第19天时,模型组空腹血糖值明显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明显(P<0.01),中药组血糖值虽然依然高于正常值,但是中药组空腹血糖值与正常组血糖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胎鼠、胎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胎鼠重量和胎盘重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胎鼠重量和胎盘重量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胰腺组织,HE染色显示,模型组胰岛形状不规则,可见外分泌腺向胰岛内入侵;胰岛细胞排列紊乱,可见胰岛细胞空泡变性,个别细胞肥大,胰岛间质细胞增生;与正常组相比,胰岛周边部核圆形或卵圆形,胞浆较少,淡染的细胞增多。而中药组胰岛形态较规则,外分泌腺侵入现象减少;胰岛细胞胞浆丰富,胰岛细胞空泡变性偶见,胰岛周边部核圆形或卵圆形,胞浆较少,淡染的细胞较模型组增多,并向胰岛中央部移行。(5)胰岛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升高,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胰岛抵抗指数亦明显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盛高,差异显著(P<0.01)。结论:(1)妊娠期糖尿病肾阴亏虚证患者在临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30mg/kg STZ溶液、每隔24小时腹腔注射、共注射3次较50mg/kg 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妊娠期糖尿病动物模型更稳定,更具代表性。(3)六味地黄丸可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其机制可能与修复损伤的胰腺组织,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的功能相关;六味地黄丸可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小鼠胎鼠重量、胎盘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