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中国作为CO2排放大国,在国际上受到的政治、经济等压力与日俱增。中国也积极响应号召,参与了多项国际减排合作。面临艰巨的CO2减排任务,在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的背景下,了解中国的区域特征是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在制定减排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区域和部门的特征,还需要从CO2排放的实际责任出发,考虑减排政策的影响,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从中国8大区域的CO2排放现状入手,基于能源平衡表,分析了1997年至2014年,因8类能源使用所产生的CO2排放,并结合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区域碳排放的驱动和制约因素及其时间趋势,应用泰尔系数研究了区域人均CO2排放不平等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根据隐含碳排放思想,采用MRIO模型描绘了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8大区域和17个部门间的CO2排放转移状况;并且基于碳排放的生产者原则和消费者原则,使用Lenzen(2007)的方法讨论了区域和部门的生产者责任碳排放和消费者碳排放。在掌握了区域和部门的碳排放特征、界定了碳排放的责任共担后,本文基于潘文卿(2015)的方法,分析了三种碳税设计机制的碳税成本对经济的短期影响。研究发现,基于生产者原则和消费者原则,中国的区域和部门在CO2排放上特征差异明显。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碳排放转出占比较大,并转移至了西北地区、北部沿海、中部地区等较不发达地区。采选业、石化工业、金属和非金属制品业、电气水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等负责能源生产供应和运输流转的部门为“碳转入部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和最终生产消费有关的部门属于“碳转出部门”。在碳减排的政策制定上,仅基于生产端对区域或部门征收同等水平的税负,会扩大区域间的分化。本文还发现,基于区域、部门或责任的不同碳税设计机制,在区域间税负分配、税收总成本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同。具体地,对不同区域征收不同碳税,有助于改善区域税负;对不同部门征收不同碳税,有助于降低税负成本;对不同责任征收不同碳税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制定碳减排政策应随区域或部门的特征“应地制宜”、“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