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的功能研究是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音乐教育基本性质与价值属性的定位问题,同时,也切实作用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我国音乐教育功能研究在全球化教育改革浪潮中进展缓慢,主要体现为:在研究方法上重理论思辨,轻实证过程;在研究取径上,多教育本位观照,少个人体验视角。基于此,本研究以音乐教育活动诱发积极情绪为实现途径,采用量化的实验室研究与质性的干预研究相整合的混合方法,进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心理调节功能。本文主要由绪论、研究基础、研究主体、研究发现和结论五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与创新点共四节内容。围绕研究主题,本研究提出的核心问题是:音乐教育是如何实现心理调节功能的?为了回答这一核心问题,需要将核心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具体问题:音乐教育诱发积极情绪的实现机制是什么?在音乐教育活动诱发积极情绪过程中,如何进行个性化音乐选择?在音乐教育活动诱发积极情绪过程中,如何进行个性化音乐聆听方式的选择?如何构建音乐教育心理调节功能模型?音乐教育的心理调节功能如何实现其教育价值?为解决这一系列具体问题和核心问题,混合方法研究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混合方法研究在具体实施上,将量化与质性研究强强联合,既可以通过前者获得样本数据,探索各变量间的关系,又可以在后者所创设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加入积极情绪诱发的个体视角。混合方法研究可以将音乐教育的功能研究置于一个更综合性的视角下,既赋予科学实验数据以更多的个人体验细节,又保证个体化经验探索过程中测量工具的选择、被试选择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科学性。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了研究基础,包括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两个部分。第二章分别从音乐教育功能研究和音乐活动诱发情绪研究两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内容上体现了文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述评的过程。根据国内外音乐教育功能和音乐活动诱发情绪相关研究现状,针对音乐情绪测量问题展开讨论,议题集中于音乐诱发情绪测量的结果不统一的原因与机理,以及音乐活动诱发情绪测量结果效度问题等。第三章着重从哲学与美学基础、心理学与生理学基础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三个方面进行阐发,为后文研究主体的实施提供思路源泉与理论支撑。第四章到第六章构成了研究主体内容,是音乐教育心理调节功能混合方法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第四章聚焦于音乐教育心理调节功能的量化研究阶段,采用实验室实验,实验目的为探索利于诱发积极情绪的音乐类型和音乐聆听方式,设计多因素完全随机化实验,被试接受4个实验条件,其中条件Ⅰ代表声景音乐×腹式呼吸,条件Ⅱ代表非声景音乐×腹式呼吸,条件Ⅲ代表声景音乐×胸式呼吸,条件Ⅳ代表非声景音乐×胸式呼吸,实验自变量为音乐类型与聆听方式的各两个水平,因变量为皮电、皮温、心率和肌电四个生理指标,测量结果通过自陈量表和生理测量两种方式交互呈现。第五章属于音乐教育的心理调节功能混合方法研究中质性研究阶段,集中解决的问题是:音乐类型和音乐聆听方式是如何影响个体生理指标的?其原因和机制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如何进行心理调节的音乐个性化的自我教育?根据混合方法研究中被试抽样设计的“嵌套关系+顺序发生”原则,从量化研究阶段的被试中选取3名被试继续进行质性干预研究,运用个体访谈、通过对被试情绪调节问题表征的分析,引导被试借助音乐教育活动寻求个性化情绪调节策略。第六章对实验量化研究和质性干预研究的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得出影响音乐教育心理调节功能实现的因素:个体因素、音乐本体因素和音乐聆听方式。第七章是研究发现部分,在由实验量化阶段和质性干预阶段构成的研究主体的基础上,生成音乐教育心理调节功能的模型。本章内容包括音乐教育心理调节功能的模型的建构与该模型的教育价值前瞻。第八章为结论,主要对前文中的研究基础、研究主体和研究发现的主要观点和结果进行总论性阐释,并针对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作出诠释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