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投资活动已日益成为个人和企业最为常见的经济活动之一。作为投资决策支持信息的会计信息已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它的可理解性和有用性关系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也关系到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投资活动特别是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中较为复杂难懂的部分,由于存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个内在机理几乎完全不同的核算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选择和转换,这导致对同一经济结果在会计信息上的反映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股权投资的资产计价是以帐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状况,股权投资的这些计量上的差异都会使普通信息使用者难以理解其所反映的经济含义。对于这一问题,几十年间,国外学者从规范的角度和实证的角度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我国的对此问题的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以我国实际案例为背景,从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即从信息观和契约观的角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计量模式进行研究,以考察市场的选择。本文首先从现实事例入手,提出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问题所在,接着从成本法权益法的起源及历史沿革,试图寻求其演变过程的理由、进步和发展;接着,从法律、经济和会计的层面,对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实质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认为,这两种方法从理论和实务上说,都有其合理性,也存在各自的缺陷。因此,本文转而以较为客观的实证分析入手,从契约观的角度考察两种方法并存可能对委托代理关系造成的后果。本文认为,现行的会计制度存在导致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制度缺陷。接着,本文从信息观的角度,进一步通过对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权益法的会计结果相对于成本法具有信息增量,意味着市场选择了权益法。本文较为全面地回顾和比较了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发展和特点,以规范研究方法对股权投资的计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首次用我国市场数据检验了成本法和权益法会计结果的市场反应,从信息有用性的角度,为会计制度的改进和选择提供了初步的依据,也为我国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问题做进一步研究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