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选用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采用测定骨代谢指标(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XA)等手段,比较POP患者骨代谢指标以及骨密度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电针对POP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电针治疗POP提供依据。方法:入组病例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取自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的5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均来自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电针)、对照组(西药组)。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结合西药使用法,电针治疗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阿法骨化醇药物治疗,每日0.5μg,每日一次,连服三个月后评定疗效。所有病例入组前均先登记基本情况,并按患者的相应临床症状进行评分,随后测量患者的相关生化指标及进行骨密度的测定。入组患者均要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和疗效评价,同时复查骨密度以及生化指标,并以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效果,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变化情况以及骨密度的改善情况。结果:1.三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总有效率72%,组间比较P<O.05,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疼痛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3.骨代谢指标的比较:两组均可以增加骨钙素水平,电针治疗组在增加骨钙素水平时,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经治疗后两组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均降低,电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4.两组治疗后骨密度较前均有所增加,但两者增加幅度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的安全性相当,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通过两组治疗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电针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能明显减轻P0P患者骨痛、肌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对患者的骨密度有所提高,或许在这方面的监测时间应更长久。该治疗方法简便可行、易操作、安全经济、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2、两组不同的处理因素均能增加患者体内骨钙素水平,但电针组的更优于西药对照组;两组处理因素通过对体内骨钙素水平的影响来治疗骨质疏松症。3、两组不同的处理因素均能降低患者体内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但电针组的更优于西药对照组;两组处理因素通过对体内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的影响来治疗条件骨质疏松症。4、两组治疗后骨密度较前均有所增加,但两者增加幅度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对于BMD监测周期应更长久,至少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