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分析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经方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经历代传承,临床应用广泛,且通便止呕的药效肯定。目前,对于该方的药效组分的研究甚少,无法从药效物质方面对大黄甘草汤进行质量控制。本研究是在传统中医药配伍理论及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研究经方大黄甘草汤的药效组分,并分析其药效组分与配伍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中药复方探索“配伍—药效组分”关系提供实验支撑,为进一步建立大黄甘草汤与疗效对应的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奠定基础,并为中药药效组分学和组分鉴定学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及内容本文以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检索文献,整理大黄甘草汤及其配伍饮片生大黄、生甘草中与功能主治相对应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筛选出大黄甘草汤中符合剂型特点、药理活性明确,且与其通便止呕药效相关的药效组分作为分析的标准物质。以经方中的单味药、配伍饮片及配伍比例变换的各衍生方做比较,按经方汤剂的剂型制备供试品,采用HPLC-DAD多波长组分测定法对大黄甘草汤中与药效相关的12种药效组分番泻苷B-番泻苷A-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大黄甘草汤通便止呕的药效组分随配伍发生的含量及比例的变化规律,同时进一步分析其配伍对药效组分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①十个不同批次生大黄及生甘草药效组分的测定及分析;②大黄甘草汤与其配伍饮片的药效组分相关性分析;③大黄甘草汤配伍饮片对药效组分的影响;④单因素生甘草剂量改变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影响的分析;⑤单因素生大黄剂量改变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影响的分析。3.研究结果(1)十个不同批次的商品生大黄及生甘草药效组分的含量及比例均具有明显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批生大黄7种药效组分总量的范围为(μg/g):1300.00±2.10~3477.90±4.78,这7种药效组分比例的趋势相近,均为大黄酸的含量最高,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最低。十批甘草5种药效组分总量的范围为(μg/g):10038.72±43.57~19656.93±7.66,这5种含量比例趋势相近,含量均为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2)大黄和甘草配伍使用后,其药效组分含量及比例变化明显(P<0.05),二蒽酮类成分含量明显降低,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较不明显,甘草酸及甘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由产自山西的生大黄(批次150204)及产自内蒙的生甘草(批次150204)配伍成的大黄甘草汤通便止呕的药效组分为(μg/mL,以供试品溶液中含量计):番泻苷 B(2.490-±0.013)-甘草苷(25.161±0.316)-番泻苷 A(3.453±0.105)-异甘草苷(2.305±0.069)-甘草素(4.922±0.044)-异甘草素(0.308±0.003)-芦荟大黄素(4.281±0.103)-甘草酸(36.469±0.251)-大黄酸(22.212±0.272)-大黄素(3.877±0.020)-大黄酚(2.664±0.043)-大黄素甲醚。(3)配伍比例固定为大黄:甘草12g:3g,配伍饮片改变时,大黄甘草汤中大黄药效组分、甘草药效组分及12种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P<0.05),其中药效组分总量的变化规律为:生大黄:生甘草>生大黄:炙甘草>熟大黄:生甘草>酒大黄:生甘草>熟大黄:炙甘草>大黄炭:生甘草>酒大黄:炙甘草>大黄炭:炙甘草。各配伍饮片对药效组分的影响程度为: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生甘草>炙甘草。(4)单因素生甘草配伍剂量改变时,大黄甘草汤中大黄药效组分、甘草药效组分及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生大黄配伍剂量12g不变,生甘草配伍剂量分别为0.1g,0.3g,1g,3g,6g,9g,12g时,大黄与甘草的配伍比例从120:1变为1:1,大黄甘草汤中12种药效组分的总量依次为(μg/g):2259.49±7.49,2870.58±0.14,4034.58±7.74,5475.56±32.00,8541.69±3.42,10370.45±6.72,10707.21±13.98。生甘草配伍剂量增加时,大黄药效组分的含量随之降低,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随之增加。(5)单因素生大黄配伍剂量改变时,汤剂中大黄药效组分、甘草药效组分及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P<0.05)。生甘草配伍剂量3g保持不变,生大黄配伍剂量分别为3g,6g,9g,12g,15g,18g,21g时,大黄与甘草的配伍比例从1:1变为7:1,大黄甘草汤中12种药效组分的总量依次为(μg/g):10871.94±0.19,8831.31±1.57,7205.46±8.77,5475.56±32.00,5296.45±21.05,5118.08±7.11,4606.44±11.42。生大黄配伍剂量增加时,甘草药效组分的含量随之降低,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随之降低。4.结论与讨论(1)本研究建立了经方大黄甘草汤及其配伍饮片中与其通便止呕功效相关的12种药效组分(番泻苷B-番泻苷A-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的HPLC-DAD多波长组分测定方法,结果重现性好、操作方法简便、专属性强,用于大黄甘草汤的质量控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2)不同批次的大黄及甘草的药效组分的含量及比例具有明显差异。用药效组分作为标准物质标定单味大黄、甘草及大黄甘草汤的质量,建立经方大黄甘草汤的质量标准时需要对大量的取样批次进行测定及分析,确定其药效组分的含量及比例范围。探讨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与配伍之间关系时应固定选取同一批次的大黄及甘草,以排除批次间产生的干扰。配伍对大黄甘草汤的药效组分的含量、比例及总量都有显著影响。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与其配伍饮片有关,大黄与甘草配伍使用后,其药效组分含量和比例变化明显,证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组分不是其配伍饮片药效组分的叠加,而是配伍组分间发生了物理或化学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药效组分的溶出。配伍比例相同,配伍饮片不同时,药效组分的溶出量不同,配伍饮片为生甘草与生大黄时,药效组分含量最高,证明了经方组方的科学性。配伍饮片相同时,通过单因素法改变配伍剂量和比例,药效组分的溶出量也不同,配伍比例与药效组分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且甘草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的影响强于大黄,说明甘草虽为臣药,但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的发挥非常重要,其作用不可忽视,另外这也有可能同药效组分的筛选不全面有关。药效组分不同时,临床疗效也会发生改变,提示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其饮片的品种、炮制品和剂量,处方及调剂时均需谨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分及比例确定时,其药效组分也是确定的,也证明了用经方大黄甘草汤含量及比例确定的药效组分作为标准物质,对临床应用的大黄甘草汤进行质量评价及控制的科学性。
其他文献
滇白珠为杜鹃花科(Ericaceae)白珠树属(Gaultheria Kalm ex L.)植物滇白珠Gaultherialeucocarpa var.yunna nensis(Franch.)T.Z.Hsu&R.C.Fang 的干燥全草或者根部,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顺气平喘的作用。滇白珠具有多个基源和药用部位,被少数民族用于风湿类疾病的治疗。这些同属品种因形态学特征十分相似而难以区分
在当代,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失眠症在世界各地均成为一种困扰人们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时间较长,发病后较难治愈,与心里因素影响颇大,失眠严重者还还会诱发多重心脑血管疾病,出现心悸、恶心、头晕等症状。西医主要采取化药治疗方法干预睡眠,常见的有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巴比妥类药物,此类药物虽有良好的催眠效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失眠,患者醒后依然感觉困顿无力,同时该类药物还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停药
地衣内生真菌是指存活于健康地衣体组织内部而不会对地衣菌体引起任何直接或间接明显负面影响的一类真菌。它们具有物种丰富、易于培养、生长周期短、产物多样、不造成资源濒危的研究优势,是活性天然产物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该类真菌生境特殊,对其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利于发现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和独特的作用靶点,对新药的发现和创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三株地衣内生真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前期的细胞毒
研究背景:吞咽困难是卒中后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增加误吸性肺炎、支气管肺部感染、脱水及营养不良的风险,增加医疗耗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导致病死率增加,给国家、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吞咽困难患者早期的识别与管理可降低肺炎发生率、降低致死性并发症、促进整体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等。国外涉及卒中后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的指南较为丰富与成
黄单胞属(Xanthomonas)细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且对动植物都有很大的危害。通过直接杀死病原菌途径出现的防病、治病药物的有效期越来越短,这些现象的出现使人类生命健康受到巨大威胁。大量研究证明,微生物种内和种间都存在群体感应,它通过感知微生物自发产生、释放的一些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变化调节微生物的群体行为,参与包括人类、动植物病原菌致病在内的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节,尤其是参与许多病原菌致病因子的表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细颗粒物(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是衡量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已被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和有害健康的疾病息息相关。但目前由于地面监测站点数量较少、分布不均,且建立的站点成本较高以及后期维护耗时费力,所以很难获取大面积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成本低等优势,利用卫星遥感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大多数的城市的居住与就业行为会造成交通拥挤、居民幸福指数不高、环境污染等城市生活问题。对城市的居住与就业的空间进行研究,利于发现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土地使用问题提供切实的参考,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从城市地理学角度对高新区的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的形态变化、居民居住区及就业区活动密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南宁市及高新区相关规划中如用地分类、城
胎盘类哺乳动物在陆生动物中占有主导地位,飞行和滑翔是这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特殊运动形式。鼯鼠族(Pteromyini)是松鼠科中唯一具有滑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它属于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松鼠亚科中的鼯鼠族,世界上有5个属52个种,我国有7属16种,其中中国特有的有三种: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低泡飞鼠(Hylopetes phayrei)和复齿鼯鼠(Trogopterus
我国寿险业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增速开始放缓,而且增速已不再是寿险业追求的唯一发展目标,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寿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977年,华盛顿大学著名的财务学教授罗伯特.C.希金斯(Robert C.Higgins)提出了可持续增长的定量模型。他认为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是“公司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公司所能实现的最大的销售增长率”。如果增长过快就会过快的耗尽资源,使公司面临资源
大黄是常用中药材的典型代表,随着国内外用量的增大,过度采挖导致野生资源逐步减少,现今多数商品大黄主要来源于栽培品,但由于栽培所选种源、环境不当会影响其临床疗效。大黄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多种功效组分,其功效组分随地理而发生变异是造成大黄栽培品临床疗效不稳定的原因之一。为了大黄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有必要对其功效组分地理变异格局及机制做一解析。为了实现大黄更为精准的用药,除了选定特定的种源、环境以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