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是我国北方保护地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日光温室番茄群体小气候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目前针对作物群体环境的研究多集中在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等,有关番茄群体小气候的研究较少,温室小气候的研究往往只是针对温室自身的封闭环境,很少有将温室与作物生长结合起来分析的研究。在栽培模式多元化的情形下,不仅需要理论研究,还应该进行相关环境因子数据的测量分析,以便评判番茄生长环境的优劣和指导设施环境的管理。本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番茄群体的观测对比,研究了夏季日光温室不同种植密度番茄群体的上部、中部、下部,以及垄间和室外对照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度、地表和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的日变化特点,以及对番茄植株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得出夏季日光温室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从而为指导夏季温室番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密度番茄群体小气候的比较研究空气温度方面,晴天、阴天和雨天条件下,番茄群体温度在14:00达到最高,温度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下降。番茄群体日平均温度值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即:株距30cm>株距40cm>株距50cm.。番茄群体的上、中、下三层区域的日平均气温大小为:上层>中层>下层,且在14:00差异最显著。地表和土壤温度方面,与空气温度相比,地表和土壤温度变化比较滞后。在三种天气条件下,0:00~24:00,土壤和地表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最后降低的趋势,番茄群体日均土壤和地表温度的大小整体上为:株距50cm>株距40cm>株距30cm。与晴天相比,阴雨天,三种密度处理的地表和土壤温度差异不显著。光照强度方面:晴天、阴天和雨天,日光温室内番茄群体以及垄间和室外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都是先升高后下降。在试验测量范围内(8:00~18:00),晴天和雨天在12:00光照强度最高,阴天最高值出现在14:00,三种天气状况下,番茄群体的光照强度最低值均出现在18:00。光照强度大小为:株距50cm>株距40cm>株距30cm,上层>中层>下层。空气湿度方面:在三种典型天气条件下,三种密度处理的番茄群体、垄间和温室外空气湿度的变化趋势整体上是一致的,均为先下降后上升,在试验测量范围内(8:00~18:00),番茄群体空气湿度在8:00最高,晴天番茄群体空气湿度在14:00最低,阴天为16:00,雨天为12:00。三种天气条件的空气湿度值大小表现为:雨天>阴天>晴天,株距30cm>株距40cm>株距50cm,下层>中层>上层。.2种植密度对番茄植株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番茄植株叶面积与栽培密度呈负相关。在整个生长周期,番茄叶面积均以株距50cm的最高,其次为株间距40cm,株间距30cm的番茄植株叶面积最小,并且随着番茄的生长,三种密度处理叶面积的差异也愈明显。三种密度产量的大小为:株距40cm>株距30cm>株距50cm。单果重和穗果重和种植密度呈负相关,但由于单位面积产量的差别,株距50cm的处理番茄产量最低。3.通过试验,对夏季日光温室不同种植密度番茄群体小气候特点有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温室番茄群体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湿度)因时间和空间位置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试验范围内,并不是某个密度处理在任何天气状况和番茄不同生长阶段中总是最适宜番茄生长发育的处理,相对而言,株距40cm的番茄群体在温度、光照、湿度等方面表现的更均衡,产量也最高,因此最适合在生产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