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翻译质量评估而言,朱利安·豪斯(1977,1997)提出了一个评估模式,并详细阐述了评估的参数。然而,对于如何进行实际的评估,她却没有给出一个系统的可操作模式。另外一个对翻译评估做出巨大贡献的是卡特琳娜·赖斯。她提出了语篇类型理论,基于该理论,她进一步提出了针对各种语篇的翻译原则和评估标准。然而,赖斯仍然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估操作模式。司显柱(2004,2005)对豪斯的模式提出了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以及语篇类型学等理论,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并在2007年对其模式做出了修正。本文作为对司显柱所做研究的一个补充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司显柱的修正模式对于不同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是否可行本文以司显柱的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以及对译文的评估,旨在探讨该修正模式在实际的翻译质量评估中是否可行。本文将从三类语篇—信息类,表情类和感染类中各选一篇,对《张衡》,《匆匆》和《拱北宾馆》的英译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语场、语旨和语式,以及相应的及物性和语气系统,找出原文和译文的概念意义和入际意义,并做相应的对比,发现译文偏离原文之处,再从语篇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原文和译文,找出“真正偏离之处”和“假的对等之处”,这都是原文和译文不对等的地方。再次,基于语篇类型学的理论,判定哪个功能起主导作用,并对译文做最后的评价。通过对三篇文章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司显柱对其模式所做的修正在实际的翻译质量评估中是可行而且必要的。然而,由于语篇的复杂性,译者和评估者的主观性,以及研究的局限性,我们仍然不能断言该模式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语篇。尽管如此,本文认为基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有效的,笔者希望以后会有更多更完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