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李娜在2011年法网、2014年澳网夺冠,全国掀起了“网球热”,大批青少年被这项体育运动吸引,加入到网球后备人才队伍当中。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仍属于探索前进阶段,需要找到适合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在运动员培养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ATP1000大师赛的举办城市之一,上海市有着浓厚的网球氛围,在对竞技体育改革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城市特色逐步形成“体工队(少体校)”、“网球俱乐部”、“网球特色学校”及“家庭个人培养”四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雏形,并采用多元并举的方式发展上海市网球后备人才队伍。但就目前来看,各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在培养过程中还未出现比较突出的网球后备力量代表。因此,亟需对上海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当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找出适合上海乃至全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我国竞技网球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以上海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下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不同培养模式特点以及运动员基本情况、文化学习、训练和竞赛等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影响上海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呈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融合”发展态势。政府对社会系统办竞技体育放权力度仍需加大,政策“落地感”不强。2.少体校运动员仍是上海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动机强、竞赛经验丰富且成绩优秀。但该模式训练资源缺乏,教练员人数不足且薪资水平低。3.网球俱乐部培训任务分工较为明确,资源较其它模式充足,运动员时间分配合理。但该模式仍以“盈利性培训”为主。大多数俱乐部的教练员“运动经历”不足、“流动性”过快。4.网球特色学校是以普及和推广网球为主要目的,学生是少体校培养模式选材的重点群体。但该模式“一条龙”训练体系不完善,家长重视程度低,运动员参赛机会少。5.家庭个人培养模式下运动员的竞赛经验丰富,时间灵活。但该模式目前在我国还不成熟,投资成本高、风险大。6.运动员多以走训形式训练,面对学训矛盾问题时仍以文化学习为主,限制了上海市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7.总体上看,上海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基数大,但运动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国际赛事经验不足。上海市教练员整体科研能力有待提高。8.影响上海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员、教练员、政策制度、条件、社会环境、国际因素。建议:1.积极鼓励市级网球俱乐部发展,给予社会办训机构享受国家资源共享和补贴的权利。各培养模式各取所需,优势互补。2.增加对体育系统财政拨款,保障少体校训练资源充足。增加教练员人手,提高体育系统教练员薪资。3.规范网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练员入职门槛,考察并增加有资质的俱乐部作为后备人才培养基地。4.完善网球特色学校“一条龙”培养体系,增加学校间运动队的交流机会。5.积极鼓励家庭个人培养优秀的网球运动员,给予适当政策条件倾斜。6.多方位缓解学训矛盾: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构建适合运动员的移动学习模式;拓宽运动员升学渠道;解决运动员退役后保障问题等。7.完善运动员、教练员等奖励机制;增加少体校、网球特色学校教练员编制名额,增加教练员培训机会。8.扩大网球竞赛规模、完善竞赛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方式,引进或举办青少年国际赛事,增加运动员与世界高水平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