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颈动脉和下肢动脉为观察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血管,回顾性分析二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相关性,并对颅内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行预测,分析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特点。 材料与方法:对2012.07-2013.12期间以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入住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2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 MRI及MRA检查,使用PHILIPS Achieva1.5T MR扫描仪并16通道相控阵头颈联合线圈,采集T1WI、T2WI、DWI、ADC和3D TOF MRA、FLAIR序列,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排除①脑出血或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②此次卒中有明确心源性病因的患者;③此次卒中有明确血管性病因的患者;④既往行血管腔内治疗或截肢的患者;⑤临床资料收集不完整的患者。记录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卒中史、高血压、吸烟史、酗酒史、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头部 MRI结果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230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组(35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检查,使用东芝 APLL050SSA-700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依据文献将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0-4级:0级:动脉内膜不厚;1级:动脉内膜增厚或伴有点片状钙化,但无明显斑块形成;2级:动脉斑块形成但动脉管径未见明显狭窄(动脉直径狭窄率<20%);3级:20%≤动脉直径狭窄率<50%;4级:动脉直径狭窄率≥50%。分析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否相关,并对颅内大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进行预测;分析二者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总结脑梗死组患者梗死期相、梗死部位、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脑梗死面积、位置的相关性等影像学特点。 结果:对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病变分级进行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者呈等级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r=0.442)。颈动脉硬化合并下肢动脉硬化联合应用对颅内动脉硬化预测意义最大,ROC对应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93。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均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值<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HDL浓度及颈动脉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组230例患者中,男性154例(66.96%)多于女性76例(33.04%);老年患者190例(82.61%)多于中青年患者40例(17.39%);慢性脑梗死患者131例(56.96%)多于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43.04%);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136例(59.13%)多于后循环脑梗死的27例(11.74%)及前后循环同时受累者67例(29.13%);急性脑梗死病灶面积与颈部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2=5.87,P=0.020);急性脑梗死病灶面积与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亦相关(?2=6.20,P=0.018)。脑梗死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血管位于同侧脑区,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2=319.62,P=0.000);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血管与脑梗死发生部位无相关性(?2=1.54,P=0.464)。 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等级相关,且对颅内动脉硬化均有预测意义,两者合并发生时预测价值最大。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与缺血性脑卒中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多为慢性起病且好发于前循环。外周血管狭窄程度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